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曾鸣上任的第一把火 烧的非常好啊,雅虎中国更名为中国雅虎的过程也就是表达了“决策机制”的彻底本地化的转变。如果如其所说,是总经理负责制的话,那么未来的中国雅虎就看曾鸣的了,马云和杨致远只是他的“可利用资源”而已。

回头再看,中国雅虎始终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控股集团的“达摩五指 ”之一,这个角色逃脱不了其战略布局一定要在阿里巴巴的全球战略之内。所以中国雅虎未来的走向势必与B2B有所关联。

根据一则报道曾鸣上任后,中国雅虎形成了"三驾马车"式的结构:由中国雅虎副总裁李俊凌担任社区及资讯事业部总经理,主要负责新闻资讯个人空间社区群组垂直频道等业务;由中国雅虎副总裁张忆芬担任搜索事业部总经理,负责网页搜索搜索竞价雅虎百业窗个人软件等业务;而中国雅虎副总裁沈建明则担任通讯事业部总经理,负责邮箱雅虎通网站首页等业务,并同时继续兼管公司市场、公关和业务发展工作。

可以看出,庞大的中国雅虎确实包括了目前中国互联网大部分的主流业务模式,那么今后的中国雅虎如何更好地在“贴近用户”的同时又配合好“阿里巴巴的全球战略”?最关键的是博学儒雅的曾鸣教授如何超越“三好学生干不过社会青年 ”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在阿里巴巴,这是个问题,尤其是谢文的悲情离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也打破了我们对当年雅虎中国的唯一期望。著名IT评论家Keso曾经在他的Blog中说过:“谢文不是一个擅长玩儿政治的人,但阿里巴巴的文化恰好极其政治化,个人崇拜、宗族观念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无出其右。谢文慢慢会发现,他的权力,可能比不上他手下的兵。所以,我很纳闷,那么多人对谢文执掌雅虎中国表示乐观,乐观得起来吗?”,那么曾教授擅长玩儿政治吗?我不了解,不做评论。所以以下仅仅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从产品布局、企业文化及运营策略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上是导言,都是废话,而且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不一定准确,请读者自行辨别;

下面是正文,不过也不一定就不是废话,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1. 中国雅虎的中年问题:雅虎的中年问题是一个全球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雅虎。中年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体现在“创新力”的不足。而Google就是靠这一点起家并快步如飞地突破500美金/股的。创新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能力!所以雅虎缺少的不是创新的能力(人才),而是创新的精神(由机制决定的文化)。未来的中国雅虎,是否会在公司制度方面鼓励创新,引导创新文化,激发雅虎员工的潜质,让雅虎活力重现?
  2. 中国雅虎的领袖地位:创新重来就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的事,创新是整个产业的精髓,尤其是朝阳产业。在美国,Web2.0公司的梦想不一定要IPO,大部分Web2.0 startups都希望自己能被Google或者Yahoo买下(或者领养),这个目标比IPO更现实。而Google和Yahoo甚至Microsoft都不遗余力地争相出手,将具有创新并对自己有一定战略互补的Startups收入囊下。这更激发了越来越多的New player加入到创新的行列,追逐着自己的Millionaire甚至Billionaire梦想。而中国,几个互联网大佬的做法确与美国大大相反,他们喜欢Copy而非Acquiring,所以很多中国的Web2.0 Startups创业之初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万一腾讯也做类似的项目该如何?”、“万一百度模仿你该如何?”、“万一新浪学你该如何”?更另人无语的是最近的“Google生活搜索 ”产品的推出,让曾经风骚一时的酷讯顿时乱了阵脚 。我想中国雅虎既然有雄厚的实力,而又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大(起码是个老兵),为何不重树自己的领袖地位,让无数具有创业梦想的Web2.0 startups一开始就将“被中国雅虎收购”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通过这种战略互补产品的收购,也可以缓解“雅虎的中年问题”,为中国雅虎带来更多的创新DNA(当然,为了保证创新DNA的鲜活,最好不要全资收购)。目前国内还是有很多非常有创意的Web2.0 Startups与中国雅虎可以形成战略互补。当别的门户网站都在加紧人力Copy的时候,中国雅虎何不轻松并购快速整合,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领袖地位树立、战略产品互补、创新DNA引进;所以,俺建议中国雅虎成立“天使投资部”,做中国Web2.0的天使;
  3. 中国雅虎的产品改革:雅虎还是一个广告收入为主的互联网公司(Google也一样),所以,起搜索产品引导的竞价排名广告服务依然是重点运营的产品,这毋庸置疑。而今后就是要设法提高这部分的收入,其他所有产品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Google目前的基本策略也是通过各种免费产品带来人气和流量,通过广告点击转化为收入。)中国雅虎目前分立在三驾马车的一箩筐业务其实也都是围绕了这个核心,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面临者尴尬的局面。社区做不过天涯、腾讯;新闻做不过新浪、搜狐;IM做不过腾讯、MSN;个人空间做不过百度、腾讯;音乐做不过百度;邮件做不过网易;搜索做不过百度……其实这跟阿里巴巴的“气势”是有很大反差的。阿里巴巴旗下的其他“达摩三指——淘宝、支付宝、阿里巴巴”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独领风骚的,即便是最新成立的“阿里软件”也快速引起了微软的关注 ,可谓“后生可畏”。中国雅虎能否有此造诣?对此,我有如下简要的建议:
    • 雅虎通转向Jabber通过雅虎一贯的较为友好的UI来吸引用户通过雅虎通与MSN、Gtalk连接;而且雅虎通也要顺应客户端应用Web化的潮流,推出Web版的IM(参考Meebo ),将此Web IM整合到中国雅虎首页的右侧并一如既往地通过次Web IM整合中国雅虎的其他产品
    • 雅虎邮件,目前的基于AJAX的Web Email Client简直是太棒了,暂时在技术上领先于所有的竞争对手,3.5G的空间虽然无法与美国的无限量空间相比,但是在国内也很有竞争力了。但是雅虎电邮的市场效果不怎么样。为什么?因为1)不支持POP,这阻止了很多Email资深用户,这些人平时也是生活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影响了更多的人不使用Yahoo;2)乱码问题,暂时Yahoo邮箱与一些其他邮箱总是有乱码问题(不过Gmail也有类似问题);3)习惯问题,虽然很多人有多个email地址,但常用的很少改变。所以强迫一个人转换email的成本很高,索性不如瞄准刚刚开始上网不久的青少年及换地址成本很低的大学生。雅虎邮件还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服务,而且做为关键字广告的重要阵地,其战略意义不可忽略,所以中国雅虎应该不遗余力提高雅虎邮箱的竞争力,建议如下:1)将空间提升到无限量;2)WealinkMyTT 等SNS服务商合作,提供通讯录地址的互通,方便用户收发邮件并管理通讯信息、人脉关系(甚至可以考虑收购部分股权)3)不可否认,在某些领域应该向Google reader学习,将Blog阅读与Email功能更紧密地结合(这点与抓虾 合作更现实);
    • 雅虎音乐,要做就做的彻底一点,既然已经中国化了,就不要向百度那样遮遮掩掩,直接进入Kugoo 模式+Pandora 模式,以Web形式展现一个P2P的在线音乐播放及下载平台,同时做一些版权购买、产业联盟的事情(学习iTune)为长远打算
    • 垂直搜索,收购酷讯 ,整合到中国雅虎的门户中。在中国要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带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的Web2.0 startups与谷歌,百度,腾讯等竞争——非中国雅虎莫属
    • 图片分享,收购Yupoo ,Yahoo收购了Flickr,中国雅虎可以收购中国的Flickr,那就是Yupoo,关于Yupoo的有点我就不提了,可以直接登录去体验,不过至少比中国雅虎的图片分享服务好多倍;
    • 雅虎本地,其实还是不如大众点评网做的好,该模仿还是该收购,这是个问题;——我支持收购;
    • 雅虎空间,Blogbus 相比,差很远;下一步该怎么走?也是个问题;——我支持收购;中国雅虎收购Blogbus Wealink ,除了可以弥补本身相关业务的不足,带来更多创新DNA外,还可以增加诸多新的“杂交”业务出来,比如更加真实可靠的“实名博客圈”、质量更加高的“内容提供者”、由此顺便增加雅虎通(Web IM版)的注册率、活跃度及在线率;
    • 雅虎知道,肯定不如百度知道火。不过如果中国雅虎收购Wealink,另一个受益点就是Wealink上广泛的专家群体(目前是Wealink公告的活跃用户)成为雅虎知道的内容贡献者;
    • 雅虎视频,虽然视频分享站点没有公认的盈利模式,目前仅仅是Youtube 16亿卖给Google创造了一些神话。不过不可否认未来视频分享对草根网民生活的重要意义,而在线视频编辑的功能更是让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胡戈。所以Yahoo在美国收购了Jumpcut……中国雅虎也可以收购比Jumpcut更适合中国用户的Sayjoy 这样的Startup,并整合类似于Tudou6Rooms56.com优酷 这样的中国Youtube,配合Wealink、Blogbus的一些基础业务集成,来提供最具使用价值的中国Video Sharing业务;
  4. 中国雅虎的资金来源:说了这么多收购,要钱啊,哪里来?如果阿里巴巴真的上市成功,那么作为一家公共企业,就不可能向中国雅虎提供资金,所以自身的造血功能就更重要了。由于中国雅虎的主营业务“关键字广告”不可能一夜之间超过百度和谷歌,所以寻找其他的造血机制就更为迫切。我觉得中国雅虎可以参考携程模式,进行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盈利(这也是阿里巴巴的专长)。个人认为目前还可以涉足的领域是基于长尾理论的“个性化定制 ”,如杭州的卡当Show517 ,经由中国雅虎的营销渠道,这种个性化定制模式可以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5. 中国雅虎的移动战略:未来的世界是个人移动终端的世界,目前互联网的巨头都开始了攻占个人手持设备的步伐。当前,用户可不同程度接受的移动应用有:Push Mail、Mobile Map、Mobile Search、Mobile IM、Mobile RSS Reader、Mobile Blog、Mobile Address Book、Mobile SNS、Mobile Music、Mobile Video等。雅虎可以凭借其犹存的品牌号召力,率先于Google Phone之前推出“雅虎手机”,内置雅虎一系列的移动应用,并通过手机的B2C销售(直销)获利;由于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定制一款“雅虎手机”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只要这个雅虎手机一开始具备“网络通讯录”这样一个杀手级应用,中国雅虎就可以掌握大半个未来,因为通讯录是用户所有信息的“载体”,也是用户黏度最核心的体现(QQ的黏度在于那个网友的通讯录;而WealinkMyTT 这样的服务体现的是真实关系网的通讯录,其黏性不可同语),所以具备网络通讯录的“雅虎手机”的出现,将是雅虎占领移动领域,赢得未来的关键一步;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没什么不可以的,只要你有勇气。配合中国雅虎的品牌、资金、团队及马云光环资源,加上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与海纳百川的包容力,中国雅虎的再次崛起指日可待。

至少,中国雅虎是目前唯一真正“本地化”的一直团队,具备了崛起的核心条件。而我前段时间还撰文发表观点,认为:本地化只有一个核心要领,其余的都是对这个要领的配合而已,这个要领就是“决策的本地化”,为了实现决策的本地化,你需要有本地人才,本地市场调研,本地办公室,本地域名,本地服务器,本地语言,本地客户……看看谷歌有什么?除了“决策本地化”,其他貌似都有了。而所有谷歌已经具备的本地化条件当中,除了没有实现“决策本地化”之外,还有一项最缺失的,就是“人才本地化”,这是决策本地化可以得以的第一优先级条件。”,这就是我认为谷歌无法超越百度的核心理由

其实中国雅虎还有很多可以考虑合作、并购、投资的对象,这些业务对中国雅虎的再次崛起将有很大的互补或借鉴作用:豆瓣KeepCCity8i机器人3G门户Vogins尚邮蚂蚁CgogoK68.cn


希望中国雅虎在更名之后能像所有的成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样,重塑辉煌!

作者:王利杰(Leo Wang -
http://betashow.wealink.com , Betashow2006@gmail.com

2007年5月28日星期一

你如何称呼你的iPod?
你如何称呼你的BlackBerry?

虽然iPod是一款功能尚不如其他MP3 Player全面的音乐播放器;
虽然BlackBerry是一款功能尚不如其他智能手机完善的编写通讯终端;

但是,他们在各自的用户心目中所树立的地位不是某个产品类别下的特定品牌产品,而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产品类别,所以他们更喜欢将iPod称呼为iPod,将BlackBerry称呼为BlackBlerry(或者BB),而不是直呼为我的MP3播放器,我的手机。

当你购买了三星的MP3播放器或者Nokia的智能手机后,你会如何称呼他们?

这就是我想谈的一个观点:创造一个“产品类别”,而非一个“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革命带来的产品革命正在快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科技的商业化过程也在逐步缩短。尤其在电子产品领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了97年万元PC到现在的千元便携的演变;科技的进步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实惠”。

似乎,核心技术已经不再是留住消费者的主要手段,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企业定位于“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提供核心技术给品牌公司,由品牌公司进行产品包装、生产、推广、销售。也就是说,任何品牌公司都可以通过几乎相差无几的成本取得“技术支持”。

如果背后的技术是“同质”的,是什么帮助品牌公司留住了众口难调的消费者?

我的答案=1)准确的用户定位+2)出众的核心功能+3)精致的产品设计+4)友好的用户交互+5)创新的产品类别

  1. 由于具有了准确的品牌定位,所以可以针对用户需求设计出独到的功能诉求点,比如:针对年轻未工作大学,大专学生设计的移动即时通讯终端
  2. 由于了解了核心的功能诉求点,就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将核心功能设计的更加出众,比如:将移动即时通讯手机中内置所有主流的即时通讯软件(QQ、MSN、Popo、Gtalk、Skype等);并设法将这些客户端与手机通讯录完美集成,设置成开机默认隐身登录,让用户直接在主界面即可方便操作即时通讯的文字聊天、语音短信、留言、文件收发等功能;配备方便的IM帐号蓝牙交换机制(电子名片),方便同学之间互换QQ号或者其他IM帐号;甚至提供一个独有的IM服务,帮助用户完成左右IM帐号及好友列表的集成,形成融合通讯的汇接点(掌握用户好友列表才是最大的黏度);基于移动IM提供GPRS Push to Talk功能,帮助用户节约话费;最后还可以提供蓝牙或者USB的方式让学生接入宿舍的PC或者便携解决个别学校上网不方便的问题……
  3. 之后就要考虑精致的产品外形设计(Industry Design),由于了解目标客户的特质,所以工业设计的趋向也容易把握,比如:可以通过在学校中举办ID设计大赛,一方面预推广产品概念,另外也是要坚信最好的创意在“民间”的实事,最后确认使用用户评价最高的前几个方案;这样的方案设计出的产品上市后也更容易取得用户的认可,尤其是曾今投票的用户(他们会留下email地址,企业可以通过email直接告知用户产品上市的消息)
  4. 友好的用户交互,这个需要好好向Apple学习,比如:能一步做完的绝不要求用户两次按键;核心功能尽量配备独立按键或者快捷键;提供基于WEB的虚拟界面供用户前期参与测试,搜集意见,完善最终上市的产品……
  5. 最关键的一条,给产品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创立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就像iPod和BlackBerry那样,比如:叫做“iMove”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一个版本可以牺牲手机的基本语音通信功能,而仅仅配备GPRS或者CDMA数据功能(有点像移动或者联通提供的无线上网卡SIM卡),等产品知名度打响後再升级到支持手机基本功能(BlackBerry最初也不支持手机功能,仅仅用来收发Email,iPod对视频的支持也是近期的版本才具备的)

好的产品类别可以一炮打响,然后逐步更新换代提供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些功能可能前期就有,只是“屏蔽”掉而已),逐步形成对既定产品类别市场的竞争。比如上面提到的iMove-移动即时通讯终端逐步演化为一个以IM见长的智能手机,冲击Nokia、索爱、Moto等的智能手机市场。

作者:王利杰(Leo Wang - http://betashow.wealink.com , Betashow2006@gmail.com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我被google面试后——回答“谷歌如何打败百度?”

我被google面试后——回答“谷歌如何打败百度?”

谷歌盗用搜狗的词库,让我对谷歌的印象分大打折扣,所以这篇酝酿已久的文章就此出炉了:

若干个月之前,Google的中国分公司谷歌人力资源部一位MM给我来电,说看了我的简历,希望安排一次电话面试,面试官是美国总部的一位华人,可以讲中文但面试过程会涉及到英文,虽然当时我对自己的工作相当满意,不过我还是决定接受Google的面试,人家每年上百万的简历,能跳出你来给个电话聊聊算是看得起你了。於是我答应了在那个周五早上9点等待一个美国华人从Google总部打来的长途电话,对我面试。

电话如约而至,一位男子的声音传来“Hello, is that Leo?”,“Yeah, sure, I’m Leo…”在接下来60分钟的交谈中(本来我被通知是30分钟,所以我以为不会耽误我参加930的重要会议),他没有跟我说半句中文,而且用熟练的提问方式与我交谈,我也算应答自如(还好我有2年多的华为国际市场部工作经验,应付口语还成,后来雅思口语部分考了7分,我比较满意)。不过时间一再被拖延到10点,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正好听到那边有电话铃声,然后他让我Hold on10几分钟,最后我不得不挂断跑到会议室向老板致歉,交通堵塞云云。针对那个问题,我情急之下回答是“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because I don’t have solution yet”。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你认为谷歌如何能在中国打败百度?

这个问题我当时就想,我要花时间写一篇Blog来整理一下思路,可当时我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我本就没有方案,而来用英文应变的能力有点跟不上,索性说不知道好了,无所谓,反正那个职位是北京的,而且我在上海工作的还挺好的(我向来有Q精神)。

今天在上班的路上,我想到了一些解答的药方(不一定是良方)。

谷歌为什么在中国会失败?

让我用一个很俗气的方式来回答:“因为谷歌在中国仅仅做了一些汉化的工作,而非本地化”。

那么,何为本地化?

我认为,本地化只有一个核心要领,其余的都是对这个要领的配合而已,这个要领就是“决策的本地化”,为了实现决策的本地化,你需要有本地人才,本地市场调研,本地办公室,本地域名,本地服务器,本地语言,本地客户……

看看谷歌有什么?除了“决策本地化”,其他貌似都有了。而所有谷歌已经具备的本地化条件当中,除了没有实现“决策本地化”之外,还有一项最缺失的,就是“人才本地化”,这是决策本地可以得以的第一优先级条件。

那么,何为人才本地化?

我认为,人才本地化也只有一个核心要领,其余的都是一对这个要领的补充和支撑。这个要领就是“任人唯贤”,注意,没有人规定,贤人一定要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毕业于欧美或者至少是中国的名牌大学、具备近10年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本学校连续拿一等奖学金、对Google的职位特别重视、最后还愿意居住生活在北京?这些条件都具备的人不一定是贤人,而贤人不一定是高材生,不一定品学兼优,不一定德才兼备(Apple的创始人Steve Jobs是个相当不厚道的人,很多人可能仅仅看到他光鲜的一面,这个我们今后可以慢慢探讨)

我有个朋友,早些年收到eBay的邀请去管理一个部门,他提出一个条件,否则就不接受这个Offer,这个条件就是“我去了这个部门就会炒掉所有的部门成员,然后自己重新招一批来!”对方问,为什么?答曰:“因为我不相信专业英语8级的好学生能懂中国互联网;他们如何与淘宝的那些“土人”竞争?

我很认可这个说法,既然你进军中国,你就至少要说中文,坐在中国的办公室口吐英文,衣着光鲜(虽然我也喜欢这样的日子,小资情调作怪),还要更那些成天泡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土人”们竞争?靠什么竞争?靠电子邮件?靠新闻稿?靠美金?靠什么靠?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好学生干不过社会青年。不是吗?案例比比皆是,尤其是经典的谢文离职雅虎中国,更能给人无限启发。

Google的优越感问题

我再来说说Google的优越感问题。前段时间我由于工作需要,打算寻找一些提供移动搜索技术及运营的公司,内置他们的业务到智多微电子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为下一代智能手机增加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移动搜索!

结果呢?我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谷歌负责无线搜索战略合作的人的名字,联系方式并设法与之联系,最后……鸟无音讯!

1. 我登录谷歌寻找他们的总机号码,找不到

2. 我到若邻搜索谷歌员工(Wealink,中国的LinkedinSNS第一,我经常在这里找到我的合作伙伴),不是无果,而是结果太多,因为每个人都给自己写个关键字:Google,看来google已经不代表一个公司,而代表一个互联网现象了,放弃这条路

3. 我搜索到一条新闻,讲Google与中国移动如何战略合作提供移动搜索的,找到了一个叫Andy Tian的人,是负责无线搜索合作的,有了名字,搞定第一步

4. 我找到当时通知我面试的那位MM,请他帮我转发邮件给Andy Tian,表明来意,希望商讨一下合作可能性

5. 鸟无音讯!

6. 我又在Linkedin搜索Andy Tian,据说Google大半都注册Linkedin,找到了。但是Linkedin不提供直接联系,要付费的,我只能找人转发我的连接请求

7. 为此,我又通过别的途径认识了一位在Linkedin有丰富资源的老外,他长期在中国,创建了Mobile Monday,请他帮我转发了要求

8. 同时,我请北京的另一位朋友转发连接申请,虽然影响力不如Mobile MondayBruno先生,但是他的3G部落也在中国小有名气,他就是王子元,航海家手机浏览器的开发者

9. 最后,都无果……

10. 结果,我老板(公司VP)到北京见了百度

我想,即便找到Andy又能如何?他铁定没有决策权,在中国,除了中国移动,还有谁能引起Google(或者说谷歌)的重视?Google,你真是高姿态,牛!奉劝有打算与谷歌合作的企业,放弃你们的想法,集中精力找找别的吧,无线搜索还有百度和Cgogo呢,需要的话我帮你们介绍啊,找谷歌就是碰壁,碰的一塌糊涂!这个年轻的公司太高傲了,或者说谷歌跟们没决策权,找了也没用。有本事你到华尔街找Google的股东去,让他们引荐还有点希望。

谷歌如何成为中国的Google

前面是铺垫,现在才算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了吧。

1. 最难的一步:为谷歌找个有决策能力的本地企业家来(他可以不懂英文,找个翻译帮忙就是了)。我觉得开复是个儒家的学士,是个教育家,公益事业家,令人尊敬的人生导师,但他不是企业家,尤其不是中国的成功企业家。我认可的几个事业成功的企业家如:任正非(我的前任老板)、Steve Jobs(苹果的创始人)、胡祥(我现在的老板,智多微电子的创始人,总裁,首席执行官)都有一种特质,就是“霸道”,你别说这种其实虽然让你有时候挺郁闷的,但是对企业的发展来讲,霸道才是王道。而这种霸道如果配合了“战略敏感”那么就所向无敌了,成功是迟早的事情。

2. 人才本地化:人才本地化首当其冲就是将谷歌的办公语言改为中文,除了少数几个需要频繁向美国汇报的高管在跟美国汇报的时候可以使用英语以外,其他人用中文沟通。招聘的时候不把英文做为任何考核项目,能说最好,不能说拉倒;其次就是扩大候选人范围,缩短面试流程,在各个主要城市快速设立本地办公室,满足本地人才需要;在中国,有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比如5G论坛的各位活跃分子(5G的兄弟们,我爱你们,哈哈)

3. 市场本地化:有了本地化的人才,就可以充分分析本地化需求,开发本地化产品,然后尽快本地化决策,本地化运营,本地化推广,本地化合作,本地化联盟

4. 放低姿态,广泛合作:由于具有了本地化的人才,了解中国市场,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在互联网领域形成一张无形的网,通过SNS理论让谷歌的员工连接到中国互联网所有的企业老板,那么谷歌就能在中国展开新一轮真正属于谷歌的收购,兼并,合作,发展,并最终战胜百度(打个比方,如果谷歌输入法愿意与若邻合作,推出若邻版的输入法,词库包含了在若邻所有注册的真实姓名,那么若邻100万用户使用这个输入法输入任何其他若邻用户姓名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不是吗,干嘛盗用人家搜狗的词库,搜狗有的谷歌都有,而若邻有的谷歌就没有了)。在中国谷歌可以合作或者收购的企业太多了,我熟悉的就有:若邻博客大巴KeepCMyTTSayJoy抓虾航海家欧飞智多微电子等等(认真想想,合作空间巨大)

补充:其 实我对百度并无太多好感,因为作为一家盈利的企业,打败谷歌的企业,百度在有些做法上很让他的客户伤心,但是没办法,垄断嘛,总是要牛一点,不是吗。如果 他欺负了你你还要去找他合作,那就只能说明少了他你还是不行,承认吗?那么多中小企业集体抗议,何必?用脚投票不更好?可他们不能,因为谷歌替代不了百 度,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本文作者:王利杰,转载后请发email告知并注明出处。(betashow2006 at gmail dot com

如果对外企互联网在本土的失利很感兴趣,您还可以参考好友顾迅的一篇老文:跨国互联网企业缘何在华集体失语"与李彦宏在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