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上海5G的主题是微软的Software+Services战略,去参加的路上,最这种S+S的主题,我还是似懂非懂,经过2个小时的讨论,尤其是在下半场开始,上海5G的发起人老华的一番总结后,我大概搞明白了这个所谓的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真正含义……
- Bill Gates是第一个公开声明,软件是工程师辛勤工作的结果,是有价值的,是应该付费的,之后就有了软件的授权费(License Fee);
- 在License模式下,软件一一次付费终生使用的方式销售给客户,但软件开发者为了持续获得收入,就必须持续升级软件版本,以求用户付费升级;可软件功能需求在3个版本左右就已经基本饱和,后期的版本功能均没有实质性突破,而开发难度和软件体积却越来越大;
- 在之后的十多年的发展中,软件市场逐步成长,但到今天,瓶颈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崛起之后,特别是Google的崛起,让微软不得不正面对待;
- 微软看到了一次付费终生使用的软件License模式本身的缺陷和瓶颈,也看到了服务运营按月收费的实力和未来;就像老华讲的,按月付费的服务,用户只要每月希望继续享受服务就要持续付费,而不会期待有特别的功能升级(当然,升级功能、优化性能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也是必要)
- 微软虽然不能一次性转型为按月收取服务费或者类似于Google,Yahoo的广告盈利模式,但字少微软可以两只脚走路,一边实时Live战略以求将来发展为互联网巨头;一边继续升级Windows等软件,获得软件License费;
这就是微软如何走向SAAS战略的来由,其实SAAS也是微软转型互联网企业的一种战略。不管未来究竟如何,我们凡人无法预测,但Bill作为商业天才,也给微软指明了这样一条发展线路,那我们可以认为,似乎这就是真正的趋势。
接下来就是苹果,其实苹果的掌门人Jobs在iPod之前的商业经理也是颇具传奇,这样一个具有天赋但刚愎自用的人,在早期的硅谷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样是因为这种性格而在30岁被赶出了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随后的豪赌NeXT和皮克斯(Pixar)并在玩具总动员的成功首映开始转运(1995年感恩节前夜首映,一周收入2900万美金,收回成本,1年收入3.5亿),1997年又回到苹果掌舵,随之出现了iPod+iTune,这种模式在当时的推出足以再一次见证Jobs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也意味着他更懂得从外界学习优化自己的商业理念了。
iPod+iTune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并不是偶然,属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虽然后面的iPhone也顺延了这种硬件+服务的模式,但前景却不见得会比iPod+iTune好,因为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领域,始终有一面强大的墙——电信运营商,尤其是移动通信运营商。
接下来我们还是重点看看Nokia怎么做:
- 诺基亚曾经进行过几次大的战略转型:木材—橡胶—电缆—移动电话,最终成就了今天高中低端通吃的单一手机品牌
- 全球有8亿人每天使用诺基亚手机,在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股票最高涨幅达17.5 倍,但从2001年至今的近5年,诺基亚股票跌了10%
- 虽然诺基亚手机拥有全球最高市场占有率,但平均售价93美元,落后于摩托罗拉的130美元和索尼爱立信的184美元
- 2000年,在苹果推出iTunes或构想iPhone之前,诺基亚就开通了一个门户网站,让其手机用户下载小段音乐的铃声
- 2006年08月,诺基亚收购了德国电子导航软件开发商Gate5
- 2006年10月,诺基亚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个与iTunes竞争的全球最大的独立音乐销售平台Loudeye
- 2007年07月,诺基亚收购了媒体共享网站Twango
- 2007年8月29日,诺基亚发布了其互联网门户OVI(www.ovi.com),宣布将进入互联网服务行业
- 2007年年底还会有类似于iTune的在线音乐商店(music.nokia.com)以及游戏商店N-Gage(http://www.n-gage.com )分别发布
可是,Nokia和iPhone一样都将面对移动运营商的无形压力,因为每个国家的移动运营商都是一些实力强大的巨无霸,而且他们直接掌握着客户(尤其是收费渠道)。在欧美这些以运营商定制为主的手机销售方式下,Nokia等手机厂商对运营商的依赖非常大,任何“越轨”的行为都将导致巨大的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华为从一开始就在其《基本法》中明确注明“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所以像我这样有志于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青年,只好从华为离开(我还真就是因为喜欢这个行业而选择离开的,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原因)。华为的这句话暗示着我们,一旦“越轨”可能遭遇的打击会是怎样的。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说:“Nokia作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品牌商,其地位也不能轻易撼动,一般的移动运营商也不能随便“阻拦”其进入信息服务业。而且,手机中内置的应用服务总比自己“下载-安装-注册-登录”来的方便,所以看起来Nokia的这次转型也不见得悲观。”
究竟Nokia的这次转型会不会成功呢?我想从移动应用本身再分享一些想法:
- 世界上的手机上千款,虽然Nokia占据最大的一块,但依然有70%左右的份额被其他品牌货水货市场分享;
- 移动应用开发商及服务提供商都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适配”市面上所有的主流手机型号(比如Nokia,Moto,Sangsum,LG,Sony Errison……),即便你提供基于WAP浏览器的在线服务,每个手机的用户体验也不尽相同,服务提供者需要否如相当大的精力来平衡这种用户体验的差异
- 用户在手机上使用任何业务,还没有发现一种更好的绕开运营商代收费的模式
- 为了享受在线的移动应用(尤其是3G时代),一定要通过运营商的数据通道(就像我们电信运营商提供的Internet接入一样),“违规”的业务可以被运营商屏蔽掉
- 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一些应用需要知道手机的型号,性能及键盘布局及屏幕大小等参数,但这些参数可以被运营商过滤掉
- 不管你提供的移动应用服务是否免费,运营商的数据通道始终是收费的(就像你一定要付费安装ADSL才能上免费的互联网一样),所以运营商的数据费套餐价格对移动应用的发展颇有影响
- 当然,任何非内置到手机里的第三方移动应用软件都不能跳开“下载、安装、注册、登录”这个门槛;而预置的软件也是必须注册登录才能享用;除非你自己做运营商:-)
说来说去,移动应用服务对运营商的依赖都是巨大的,似乎只有得到运营商的支持才能做好。
其实移动运营商本身也很矛盾:
- 移动运营商自己并没有互联网信息服务及应用服务的开发及运营经验,而其庞大的组织架构也不能支撑这个行业快速的创新及发展速度,所以截至目前,手机互联网用户主要使用的还是各个领域专业的服务(Google Mobile、Yahoo Mobile、Shangmail)
- 移动运营商虽然不可能通吃移动互联网,但是他们贪婪的心并不能就此罢休,谁不想来分一杯羹(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他们还是不遗余力地投资建设移动互联网门户及平台,比如Vodafone Live! DoCoMo I-Mode,还有中国移动的Monternet(移动梦网)——做个小调查,你是移动梦网的活跃用户吗?
所以,通常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移动应用或信息服务都是一些免费的、尚不具规模的(运营商没有开始重视、打击)、用户需求反应敏捷的Startups,我上次在《机应用领域,越来越热闹啦》提到过好多家,这次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到Nokia,虽然是手机品牌中最“以人为本”,人性化的一家,但还有诸多基本功能未完善的部分,比如输入法,自带的T9远不如国产的梅花输入法好用;自带的PIM同步功能(收购了Intellisync提供)远不如MyTT做的好;自带的电子邮件功能远不如尚邮做的人性和实用;其通讯录的针对汉字的处理表现远不如智多微电子的方案来的人性化;自带的Push to talk功能也不如Peptalk好用;而且好多用户期待的电子名片等基本通讯功能还没普及好呢……
这些基本的手机功能还没有完全做到位的时候,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我并不十分看好。因为大象跳舞始终不如孔雀开屏来的婀娜多姿。加上树大招风,全球的运营商都在盯着他看,下一步稍有不慎就会牵扯到卖手机的主业。
其实,也并不是Nokia一家有此想法,Nokia只是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而已。总部在上海的智多微电子,虽然是一家手机平台提供商(提供开发及生产手机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芯片及软件),但也雄心勃勃地发布了与其自主开发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同名的门户网站 www.SmartNX.com ,其目的和Nokia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由于智多并没有自己的手机品牌,所以这个门户网站将服务所有采用智多芯片及软件方案的手机品牌及终端客户,SmartNX门户网站更像是Symbian旗下的 S60.com ,提供终端用户所需的音乐、软件、图片、铃声、主题、电子书及游戏……SmartNX刚刚起步,其实力与Nokia相比还相去甚远,但智多相对于Nokia要灵活许多,所以,相对于OVI来讲,我更愿意看好智多的SmartNX。但绝对来讲,SmartNX的未来也是未知数,因为执行的结果并没有想像的乐观,其中的问题不仅仅是观念转变的问题,更是组织架构的问题。应用类服务或者平台的运营模式与手机品牌或者平台的模式具有极大的区别,同一拨人,同一个组织,同一种文化下,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最简单的例子:硬件产品或者芯片是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的,因为一旦卖出去,再返修的成本太高,所以组织架构必须要保证每个产品的良品率;而在线业务或者软件相对要宽容需对,我们都知道Google有诸多的Beta版在线产品,因为其每天都在不断更新中,让全球的用户为其做测试工程师。Google的组织架构跟Nokia肯定相去甚远。那如果Nokia同样一批人在同样的制度及文化下做类似于Google的事情,我是乐观不起来,可能一个需求就要讨论一个月,尤其是Nokia这种全球通盘考虑的公司;而1个月,可能一款在线业务已经发布上线并升级几次了。
当然,还会有人反驳说,Nokia是搭平台,具体的业务及应用还要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或者CP(Content Provider)来提供。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智多微电子也是这样的战略,但这个平台恰恰打在了运营商的要害,运营商的发展也在转慢,移动用户渗透率越高,后期发展速度越慢;这种信息整合平台类的工作,最适合移动运营商来做,Nokia插手不等于虎口夺食吗,更不可思议的是,Nokia就是这“虎”养大的啊。
所以,综合来看,我觉得Nokia这次战略转型不太乐观,虽然Nokia都是非常优秀的人,都是非常务实的精英,但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了地利(运营商支持),胜算就少许多!
我倒是觉得,Nokia应该广泛投资一些已经取得一定口碑的移动应用或者信息服务,以期未来都能整合到Nokia的手机中,提高手机的溢价,而不是指望从中收取Service的月费,这样一方面可以继续维持市场占有率,老老实实和移动运营商划清三八线,另外可以从手机软件的溢价中获得更高的利润,刺激股价;最后,由于这些应用榜上Nokia,将来也能轻松送到美国上市,获取投资回报。岂不一举三得?
既然有钱,何必还要下海自己干?投资才是真理,所谓的有钱大家赚,千万不要有“通吃”的想法:-)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三思三思啊……
作者:
王利杰(曾经或正在供职于华为、移数通、蓝卓、智多微电子、若邻、尚邮)
电子名片:http://betashow.wealink.com
即时通信:betashow2006@gmail.com (MSN/Gtalk/Gmail)
本文乃业余爱好之作,一气呵成,错字请谅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