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星期六

作者:王利杰(Leo)

最近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多,交换的名片也越来越多。拿回家如何处理这些名片成了个不小的难题。

今日5G上,遇到了Jean,他竟然和我有几乎类似的问题,想想看估计很多活动比较多的白领都差不多吧。

于是我想到了“电子名片”,假设我们见面再也不需要携带任何名片,而是把自己的信息输入在手机的“电子名片”下,当我与另一个初始的朋友交换名片的时候,只需要我们双方将手机的红外线口对准并按下手机上的“电子名片”按钮,则双方的电子名片即可瞬间完成。

这样的交换名片的方式真是快哉。

等等,着还没有结束呢。即便你已经交换名片的朋友或者你过去的老友,由于大家各自的生活工作不断变化,久未联系就有可能失去联络。所以,如何让用户之间“智能地”保持联系就至关重要了。其实,Plaxo,Linkedin,Wealink等在线服务都提供类似的“通讯录智能管理功能”,让朋友之间时刻保持联系。

接下来,我们延伸一下这个手机“电子名片”服务:

用户交换名片后,抽空(或者设置为定时自动)打开手机GPRS连接,将手机的通讯录与Wealink通讯录进行同步,则新交换的名片会自动上传到Wealink上,如果对方也是Wealink用户(靠手机号码识别),则可以完成双方在线通讯录的自动关联(就是Wealink现在的Link功能)。这样,当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登录Wealink,即可看到对方的更为详细的电子档案(Profile)并永久保持联系。

想到这里,我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除了手机电子名片的即时交换网络通讯录的智能连接,我们还可以自动录入“日程安排”信息(Calendar)并与网络同步,不过这个功能暂时还不能通过手机与Wealink联合完成,因为Wealink暂时没有Calendar功能,不过忙吧倒是有,所以我们可以在忙吧的基础上向手机延伸,不过请允许我休息一下,下次再续……


2007年6月29日星期五

不久前的某一天,若邻推出了“亲密度”和“个人标签(Tag”功能,很多用户可能注意到了,但我估计都还没真正用起来……我猜想,任何需要用户主动介入的新产品都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


那么在若邻的规划中“亲密度”和“个人标签”会如何发展呢?经过我的一番分析,对“亲密度”及“个人标签”有了如下的认识和建议。


  1. 概念铺垫阶段:目前需要人为接入的“亲密度”和“个人标签”只是一步尝试,让用户逐步接受这个概念并为若邻的后续开发赢得一定的时间

  2. 智能亲密度指数及个人标签Tag今后邻客在若邻上的所有相互沟通动作:站内短信、公告回复、Email发送(调用Outlook)、短信发送等都会直接由系统根据一套算法来增加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度指数;个人标签也可以根据双方的交流文字内容进行智能甄别(比如两人交流内容中出现“Web2.0”10次以上,则给两个人都打上Web2.0的标签)

  3. 精准营销及盈利:“亲密度”和“个人标签”的自动完善最终将导致所有的邻客变得“可识别”,方便今后的“精准营销”,而“精准营销”一定会为若邻带来收益


看起来很乐观,对吗?仔细一看,第二步“智能亲密度指数及个人标签Tag是决定成败的一步,其执行起来并不仅仅是后台智能算法的问题,针对这一步我有如下看法:


  1. 目前若邻的用户只有100万出头,即便都是活跃用户也不能算是一个“很有价值”的Target市场

  2. 即便两个人都是若邻用户,他们之间沟通也不一定会通过若邻提供的一系列在线沟通工具完成,越是亲密的用户之间沟通越不用若邻——他们会用手机、电话、手机短信、EmailMSNSkype,甚至面对面来沟通

  3. 所以,若邻的亲密度指数和个人标签自动Tag如果仅限于若邻内部的沟通体系,则会有很大的误差,相反不亲密的人倒可能通过若邻内部体系进行沟通

  4. 结论:要向做好第二步,若邻一定要渗透到用户沟通的核心领域:手机语音、手机短信、EmailRSS ReaderMSNSkype…


渗透到这些传统的通信领域,看起来好像挺难的,其实也确实不容易,比如若邻要推出适配尽可能多的手机客户端版本并且“诱使”用户安装并使用,通过这些客户端版本监控用户的呼出呼入语音信息来智能记录用户与其他人之间的亲密度,并通过监控手机发出的短信和收到的短信来为用户贴标签,如果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也可以通过监控网站内容来完善用户的Tag


另外就是Email,用户的Email使用习惯已经相当固定了,有人喜欢Outlook,有人喜欢Foxmail,有人在用Web mail,有人积极转向Gmail,还有人尝鲜Yahoo基于AJAXOnline Email Client……若邻如何监控用户间的Email网来信息,进行关键字识别并用来给用户贴标签


难上加难!


要想做到这些,若邻就要扮演用户的Information Portal角色,通过用户的“关系网”来重新聚合用户的所有Information,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Email Portal。其实GmailYahoo mail都在这么做了,他们除了Host自己的Email,还允许用户通过自己的Email界面来首发别的Email(如163SinaSohu等),其实目的都一样,信息门户。但仅仅凭借“信息门户”这个概念根本无法吸引用户上来,所以必须要有别的“诱饵”:

  • 若邻的通讯录(关系网)本身是个诱饵,可以诱使所有的现有若邻用户把自己的EmailPortal到若邻上来进行收发,因为他的“通讯录”已经在这里,所以若邻的Email portal可以帮助用户降低用户的操作门槛,增加便利——可这种方式仅限于若邻的已有用户,所以不算Killer App

  • Push mail”可以算是一个诱饵,因为用于一旦用Push mail就要完成一些Email设置,这些设置和Email portal几乎一致。但Push mail本身覆盖人群相对较少,所以对于若邻仅仅算是途径之一;不过值得与尚邮合作,尝试一下;

  • 还有什么“诱饵”?


……开放式探讨,请大家踊跃发言吧


作者:王利杰(Leo

2007年6月27日星期三

今天是新华美通的Michael转来一个WSJ发来的询问请求,想了解一些3G和3.5G的话题,尤其是如何向平民百姓解释这些技术名词。

我看后的第一反应是:“3G还没真正到来,就有人问我3.5G了”,呵呵。

仔细想想这个话题,确实可笑,中国的3G刚刚开始吹响了号角,大西洋彼岸就开始打听3.5G了,而且并不是概念阶段,据我了解台湾的3.5G发展的可谓相当不错了。

首先,还是解释一下何为3G,何为3.5G

  1. 3G是针对2G、2.5G、2.75G而言的,G代表(Generation),直白点就是用不同的技术实现越来越快的无线通信速度(尤其指数据传输,因为语音传输从第一代的模拟手机就已经足够了)
    • 2G就是GSM,单纯的GSM是没有数据传输功能的,也就是说GSM手机不支持上网(WEB和WAP都不能上);
    • 2.5G就是我们常说的GPRS,具备28K左右的数据传输速度,上WAP可能还可以忍受,如果用GPRS无线上网卡插入笔记本电脑上Internet就很“考验你的脾气”了,我觉得这方面联通的CDMA1X还算可以,不过CDMA1X属于下面的2.75G(联通用2.75G的产品来与移动的2.5G的产品竞争,就是这样的)
    • 2.75G,移动的2.75G产品是EDGE,目前已经发现不少大城市进行了EDGE的升级覆盖,朋友们拿起手机看看数据连接标识的“G”是否变成“E”了?EDGE的无线数据传输速度大概在200K左右,理论上比CDMA1X好一点,但是由于网络覆盖还没那么全面,所以如果你是移动状态,可能一直在GPRS和EDGE网络间切换,其实感受不到多大的优势
    • 3G,这个就是我们长听说的WCDMA,CDMA2000,TD-SCDMA等技术的所在层次,大概的传输速度在384K左右,足够一个视频的流畅传输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带宽是共用的,也就是说当一个基站范围内太多的人同时上网,就有可能导致实际的带宽下降(如果你们家安装了广电的“有线通”宽带,你也会有类似的感觉);这个共享频率的理论在2G的GSM同样有效,当你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拨打手机的时候,呼叫成功率会降低,如果发生特殊事件,大家都同时打电话,那么基本上你的呼叫成功率会接近于0,因为无线频率是有限的;
  2. 3.5G则是针对3G而言的。3.5G有两种制式,一种是采用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所提出的HSDPA (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可能您也听说过HSDPA,最高的下载速度理论可以达到14M,不过实际上台湾目前支持的上限是3.6M,而且主流的是1.8M(这就跟我们家的ADSL速度差不多了,已经很爽了);从运营商投资的角度来看,HSDPA和WCDMA仅仅是软件上的一些区别,只需要网络设备侧一些软件版本的升级即可,所以受到WCDMA阵营运营商的广泛青睐;另外一种是EV-DO。另外,据说Intel也会推出内置HSDPA上网卡功能的芯片,就像你现在的迅驰CPU帮你省去WiFi上网卡投资一样,可见HSDPA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之一。

另外,我这里还有一张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表格,方便大家有个直观的对比:

网络类型
技术名称
覆盖范围
带宽速度
上网方式
移动能力
WPAN
蓝牙、Wireless USB…
10M

间接

WLAN
WiFi 802.11b
100M

11M
间接
室内移动

WiFi 802.11g
54M
WiFi 802.11a
54M
802.11n (MIMO)
300M
WMAN
WiMAX 802.16d
10KM
70M
间接
小范围
WiMAX 802.16e
70M
城内移动
WWAN
GPRS(2.5G)
广域覆盖

20~40K
直接

广域移动

WCDMA(3G)
384K/128K
CDMA2000(3G)
153.6K/153.6K
WCDMA+HSDPA(3.5G)
14.4M/384K
WCDMA+HSDPA
+HSUPA(3.75G)
上行5.76M
3G LTE
100M/50M


那么,了解了这些技术又如何呢?3G/3.5G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影响?

其实,抛开技术的角度,3G或者3.5G带给我们的仅仅是无线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仅此而已,要想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要依赖於运行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业务、游戏等并需要移动终端的支持(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

所以,谈到3G,我们不得不谈谈3G的应用;在3G上,究竟会有什么样的业务吸引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花3000RMB-6000RMB的血汗钱淘一台支持3G/3.5G的手机来呢?

我有如下考虑:

1:音乐流媒体(A8,同时参考Pandora)
  • 在线播放Music,并直接播放歌词
  • 基于用户选择的第一首音乐智能推荐出第二首
  • 基于用户对于每次推荐音乐的评价(喜欢,不喜欢,一般)智能给出后面的音乐推荐
  • 基于Music Style的Profile收费,免费赠送一个Profile,增加Profile就要另外付费;
2:短片视频点播(GGTV、Tudou)
  • 类似Youtube的中国视频网站提供内容(土豆网等)
  • 用户点播,单向收看,流媒体质量可以保证
3:视频通话(富年)
  • 视频双向通话始终不是我最看好的3G业务,即便家里的ADSL已经支持清晰的QQ视频通话,但是我还是很少用
  • 我认为对于我联系人名单的90%的朋友来讲,我只需要跟他们语音通信即可,视频没有必要
  • 不过,中国如此广大的用户群,即便10%的人的10%的需求,也有1%,也算不小了吧
4:联网游戏(雪鲤鱼)
  • 本来简单休闲类的手机联网游戏在GPRS也可以玩,不过3G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速度,可以增加用户对手机联网游戏的认可度,重新树立用户信心
  • 人人都有童趣,再忙的人也有休闲的时刻,所以游戏类业务始终是最容易赚钱的在线应用(盛大的成功就是建立在这个基本点之上)
5:移动社区(Wealink、MySpace)
  • 互联网最有黏度的产品其本质就是“社区”类的,BBS也好,QQ也罢,还有Web2.0时代兴起的SNS,本质都是社区类的应用
  • 移动社区的好处自然是沟通的即时性,除了沟通这里还有很多种交互:通讯信息查看,公告信息查看,个人展示、求助……
  • 移动博客也可以做为移动社区的一类,通过3G手机的多媒体功能及快速联网功能,即时发布自己的多媒体博客文章
6:移动通信(尚邮Push mail、MSN、QQ、KeepC、Gtalk)
  • 移动的即时通信:MSN、QQ、keepC、Gtalk、淘宝旺旺等等,这些功能即便在2.5G即可实现,但是由于速度及联网稳定性的影响,用户基数少的可怜;
  • 在3G速度及终端发展的推动下,移动IM的发展也会随之上一个台阶,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融合趋势,让用户不必打开多个窗口(手机毕竟不是电脑,资源有限)
  • 移动Email在2.5G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不过同样受到速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所以出现了Push mail,让用户不知不觉中把Email自动下载到手机再查看;但是到了3G时代,Email客户端的联网速度会大大提高,是不是Push mail就会被淘汰呢?答案是:“No”!我认为相反,Push mail的变体应用依然会大行其道,将Push mail视为一种技术,而非一种应用的话,其Push技术可带给用户的就不是mail push那么简单了,可以是任何种类的用户喜欢的信息:RSS 订阅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天气预报、新闻、音乐、视频等;其实回头看看PC上的个性化门户(如iGoogle),你就能知道在手机上人们更需要这样的门户来降低操作,提高效率,这就是Push mail未来的变种,信息门户,或者甚至可以说成社区门户(信息和人是关联的,所以信息门户和社区门户也是重叠的);
7:手机存储(拇指天空)
  • 其实PC存储都开始网络化了,更何况支持3G高速宽带的手机?因为手机的存储介质更加昂贵。
  • 手机上需要存储什么内容?文字消息?图片?音乐?视频?文档? PPT?Email?这些都可以存储在网上,需要的时候随时查看,因为3G广域网几乎无处不在
  •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手机摄像的同时也可以直接通过3G高速带宽把录制的内容实施保存在互联网服务器 上,本地不做保存。这样对带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本地存储空间的要求几乎是"零"。

说的太多了点,看官您受累了,其实我也写累了,暂时告一段落吧。

如果您意犹未尽,那请查看我去年写的《对于手机无线应用的10大猜想-移动应用网络化?》

作者:王利杰(Leo)
MSN/GTALK/GMAIL: Betashow2006@gmail.com





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Google的服务非常好,虽然我有一定的担心,不过依然还是乐此不彼地依赖着 Google的产品系列:Gmail、Google Calendar、Google Notes、Google Doc、Google Talk、Google Reader、Google Maps...


太多的个人信息存储在我的Google帐号下了。我也曾经寓言Google收购Plaxo(或者Wealink),那样我的通讯录也存在Google帐号下,方便查询及调用。

不过,跟我一样的G粉丝有没有想过,假设现在有一个手机软件,能把你所有的Google信息通过GPRS无线同步到你的手机上,方便你随时随地查询调用这些信息,那该多么方便你的移动生活?


不用等了,就快有了,登录www.syncgoogle.com,你将看到如下图片:



哈哈,G粉丝们,想象一下这个软件安装到你手机后会给你带来多大的便利?如果这个软件也能像尚邮Push mail那样支持几乎所有的主流手机,那么您也就不必为了Google服务而破费淘一台智能手机了,Java即可搞定吧。


这样的服务,并非来自Google官方,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最好的创意和技术依然是在民间啊。如果有一天Google意识到这玩意的重要,打开钱包把它买下来就好了,谁让他财大气粗呢,呵呵:-)


Sync Google,这个产品我喜欢,我期待……

2007年6月17日星期日

你会用Push Mail吗?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收发邮件以64.7%的统计比例高居互联网三大业务之列。据悉,网民拥有Email账号平均值为2.4个,网民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数为24.7封(不包括垃圾邮件),发出电子邮件数为12.0封,可以说E-mail是无可争议 的杀手级应用。

可是互联网毕竟不同于移动互联网,由于收到网络、终端性能、屏幕及键盘的限制,目前Push Mail业务还是有点叫好不叫座,尤其是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还未真正渗透到企业的骨子里,有多少企业愿意购买Push mail服务器并将其与公司的OA系统融合?(有没有OA还是个问题)

——————————————————————————————

说了这么多,有人嘀咕了,“什么是Push mail?”,这就说明了Push mail这个概念的普及尚不理想,更何况应用了。

Push mail的全程是Server push email(服务器推送邮件),与之对应的就是Client pull email(客户端下载邮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推”和“拉”。而“推”最大的好处就是“实时,高效”。

对于Server push mail,目前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1. Server direct push:这是我理解的真正的Push mail,需要email提供商或者企业IT部门配备支持Push mail技术的服务器软件(比如巴别塔,Blackberry,MS Exchange server,一旦有邮件到达,则会自动直接Push到用户的移动终端(通常是SMS Push或者IP Push)
  2. Server pop and push:这是一种由第三方提供的push服务,原理是你在这种第三方服务器输入你的email地址,帐号,服务器参数,由此服务器定时通过POP协议收取邮件,一旦发现有新邮件则通过SMS Push或者IP Push的方式通知你。如果你正在使用的email提供商不提供Push mail服务或者收费太高,则可以考虑选择一个第三方的Push mail提供商,如国内的尚邮(由巴别塔公司向大众免费提供),或者国外的Mail2Web (只支持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终端,不适合大众用户)。

Push mail在国外的发展


Push mail的兴起,是在美国9.11事件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移动商务的发展,并注重Push mail带来的便捷。最成功的是加拿大RIM公司,他们通过BlackBerry手机,将Push mail服务与终端结合,占领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而后各国运营商也开始提供Push mail 服务,如Cingular提供了XpressMail服务,KDDI提供了KeitaiOffice服务,Telefonica推出了 MailMovistar服务等

Push mail在国内的发展

2006年4月份,中国联通推出了"红莓"业务,在其CDMA网络上推广Push mail 服务,用户不但可以收发普通的邮件,也可以将图片和声音信息附加在邮件中,即时与朋友分享。一个月后间,中国移动也推出了其"黑莓"服务,当然,是与加拿大的RIM公司合作。台湾几大运营商也有“实时邮”、“任意邮”、“快递邮” 等名目繁多的Push mail服务。而香港的和记黄埔等运营商也在积极与国内知名的Push mail提供商巴别塔公司商讨技术授权计划。而国内最大的独立Push mail服务则是巴别塔公司从2007年初开始提供的尚邮(www.shangmail.com

由于国内运营商提供的Push mail不是资费太高就是使用不友好,给尚邮这样的独立第三方Push mail提供商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作者本人也是尚邮的忠实用户之一。不过使用下来依然有一些期待的改进:

  1. 由于一直使用基于IP Push的免费版尚邮,所以耗电相当严重,每天必须充电方可;庆幸的是尚邮刚刚推出了支持SMS Push唤醒GPRS连接的“久久邮”,虽然这种版本将来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不过我还是心中暗喜,毕竟一个月5元的费用相对于我宝贵的续航时间来讲,小菜一碟;
  2. Mail2Web虽然仅仅支持Windows Mobile终端,但是由于直接与MS Exchange连接,所以Push的不仅仅是email,还包括Calendar, Task, Contact list等个人信息,包含了Outlook的所有主流功能,而且还提供基于WEB的登录查看及管理,可谓一个不错的信息门户;希望尚邮能后来居上造福国内的用户啊;

——————————————————————————————

接着上面的话题,Push mail在国内有多大的市场?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未来市场,目前可能不大,只有少数的商务人士和刚刚开始用email的国际贸易个体户比较关注。不过发展了10多年的Email依然是互联网一大杀手应用,其移动版本的Push mail在克服了屏幕限制、流量资费、附件阅读等限制后,总有其出头之日,而且随着Push mail技术的不断完善,基于MS Exchange,Google Calendar,Plaxo Contact list,Wealink Contact list,MyTT Contact list等的个人信息的同步的集成,还有RSS订阅,天气预报,新闻咨询等更多信息的引入,Push mail将会演变成一种Push&Sync的技术平台,运行在其上的是用户个人定制的个性化信息及内容。

Push mail,仅仅是个开始,精彩还在后面呢……

作者:王利杰(Leo Wang),首发我的博客:Beta Show——创意·分享·互联网









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内容虚构,如有雷同,纯属狗屎运!

  1. Google的核心是关键字点击付费广告的商业模式
  2. 而广告主要来自其"Organize Information"的核心理念
  3. 吸引并留住越来越多的用户,创造流量的同时,个性化分析每个用户关注的“信息”(关键字)
  4. Google需要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在线产品,达到以上目的
  • 信息搜索(配合关键字广告策略,创造了互联网神话)
  • Gmail电子邮件(内含大量私人信息,更符合关键字广告策略)
  • Google Reader(大量用户关注的信息订阅,丰富的关键字都包含在其中)
  • Google Talk(注意啦,Google Talk的聊天内容都要通过Google的服务器中转,而且还可以保存在Gmail里面,一方面方便了你随时查看,更重要的是,方便了Google分析你的兴趣爱好,可谓一举两得哦,说不定哪一天,你跟一个朋友聊天,说下班后哪里吃饭,Google Talk就会主动告诉你位于××的××餐馆,而且这个建议会极大地得到你的认可……)
  • Google Docs(如果你所有的文档都放在Google Docs,那么Google就可以分析到你几乎所有的兴趣爱好)
  • Google地球(划时代的产品,用户聚集起来提供内容,所有的商业、商品、服务等信息都可以基于位置来展现;这个产品将来会创造出超过“关键字广告”的盈利模式;所有的企业除了要给自己的写字楼缴纳租金外,还要给Google地球缴纳“租金”,否则你就是不完整的:-)
  • Google地图(属于Google地球的先锋部队,可以快速普及,渗透市场,未来的盈利模式和Google地球一样;其实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关键字”广告)
  • Blogger(Google收购后并没有做什么值得一提的动作,不过Blogger是“创造信息”的平台,并非“组织信息”的产品,所 以Google不加重视也有情可原。不过Blogger背后是博客本身提供的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到了全民博客的时代,收集这些博客的信息并根据关键字广告 提供合适的“产品促销”就至关重要了)
  • Google笔记本(这种在线笔记本放你方便地把浏览到的在线信息“记录”下来并保存在Google帐号下,这又是向Google提交你的个人兴趣点的一步)
  • Google Picasa(除了Google自己的Image,Google还收购了Picasa。因为图片信息代表着不远的未来,这和文字信息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搜索技术有点区别而已,所以Google收购Picasa也就意味着他要进入这个领域,开始收集用户对于图片信息的喜好,并分析,以便在未来提供合适的“产品促销”)
  • Google Video(除了Google自己的Video,他还天价收购了Youtube,者都表示Google很重视视频背后的商业机会。这不是什么“付费流媒体 产品”,这同样是一个信息组织分析并推送合适产品的过程;这种A使用,B付钱的模式总是比A用A付钱来的容易,因为B期望A能通过别的方式消费他的产品, 即便A永远都不消费,但这并不能阻止B为A买单的行为)
  • Google Orkut(那是个类似于MySpace的SNS产品,不过Google没买下Myspace。但Orkut也是大量用户私人信息汇集的地方,Google整合的相关产品越多越容易留住更多用户,因为他们可以一个帐号行遍天下,多方便)
  • Google Dogball(虽然已经下线了,但是Google当年收购Dogball也表示着他想搜集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推送”,不过由于机构庞大,产品众多等各种原因,这个很有潜质的产品就这么消失了……可惜啊)
  • Google 网络硬盘(好像还没有推出,不过我想快了吧。网络硬盘存储的都是用户认为有必要保存或分享的文件,文件的种类很多,包括办公文档,图片,视频,软件,游戏,Flash动画等等。这些丰富的文件内容又一次暴露了用户的个人爱好,帮助Google进一步了解自己:-)
  • Google专利Google新闻Google趋势Google金融Google奖学金Google图书……所有的产品都是某 种信息的搜集或者组织,Google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Google服务器所记录的有用信息也越来越多。说不定真的有一天Google会告诉你你今天该 做什么,吃什么,去哪里,如何出行,约见何人……因为他知道的比你还多,他对你的了解要超过你自己!!!
未来,Google还会收购谁呢?我不是预言家,我也不是搜索引擎,我知道的信息很有限,所以我给出的答案也很局限。

我认为Google很有必要考虑收购Plaxo,因为Plaxo所拥有的都是每个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关系网”,或者说“通讯录”,一方面通讯录功能是Gmail最大的“瑕疵”,另外,通讯录是所有信息交互的关键环节,Google的诸多产品都要在某种意义上用到通讯录:Gmail(地址本), Gtalk(好友列表), Google Reader(Email分享), Blogger(友情链接),Picasa(相片分享),Youtube(视频分享),Dogball(虽然已经下线,但只能说是执行力缺失。Dogball和通讯录必然要结合才能提供更好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可以所,有“沟通”的地方就要有通讯录,有“分享”的地方也最好能有通讯录。

这时也有人会提到Linkedin等著名SNS服务。不可否认,Linkedin也有一定的被Google看上的可能,因为这里除了人际关系,还有大量的“用户简历”信息,这多么有价值哦。不过Linkedin和Plaxo有一个本质区别:Plaxo帮助用户维护现有的关系网、Linkedin帮助用户拓展现有的关系网!从Google的信息组织者定位来讲,他不需要“拓展”关系网这个功能,所以Plaxo更容易对Google形成互补。

随着通信终端(包括接入Internet的电脑、掌上电脑、手机、WiFi PDA、WiFi PSP等)移动化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移动的好处不言而喻,而缺点也非常明显——遗失、被盗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的安全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上(尤其是Google帐号下),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终端接入,同时也方便直接分享信息给多个好友。假设我的通讯录都存储在Plaxo上(被Google收购),那么我是否可以通过任何终端(比如手机)接入Google,并对其进行操作呢?这种在线的通讯录将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更换手机不必担忧通讯录问题,比如好友更新联系信息不必逐个通知——这些都是全自动的,比如分享信息的操作更加便捷并不受终端限制),Google收购Plaxo并借助Plaxo Mobile直接进入移动通讯录领域就相当于占据了另一个战略制高点……

不敢想了,太可怕了,当我所有的信息都被Google占据的时候,一旦我的Google帐号被盗,那我还能留下什么?我将失去我所有的文档、个人收藏、通讯录资料(这个更可怕)、甚至我的隐私(我的搜索爱好、不为人知的癖好……)。Google技术很强,但也不是没有被Hack过,未来网络化、移动化、信息门户化的生活我很向往,同时也很担忧。

Google收购Plaxo,我盼,我也怕!
很多人都听说过BlackBerry,我在前段时间的一篇日志创造一个“产品类别”,而非一个“产品”中也提到了这个广受好评的产品类别。

其实BlackBerry的成功有诸多原因,但是归结起来,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 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少而精取缔多而繁,化繁为简)
  2. 业务运营为主,硬件销售为辅(运营类业务更容易产生“黏度”,一劳永逸)
  3. 创造一个“产品类别”,而非一个“产品”(避免了与国际巨头的正面竞争,暗渡陈仓)
回顾历史:

事实上,诺基亚、Palm等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生产可以无线收发电子邮件的移动终端产品,不过,早期产品单调的屏幕色彩、过于简单的功能和蹩脚的键盘设计让消费者一度感到,这只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玩具。与这些大牌制造商相比,RIM也似乎并不具有优势,然而一直潜心于无线电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 RIM,却选择了适时的机会转变商业模式,从“卖设备”转为“卖无线电邮的中间件平台”。

从1990年到2004年,BlackBerry的销路破第一个100万,接下来十个月破了第二个100万;到了第三个100万的销售台数,仅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 如今BlackBerry的全球的用户已超过800万人;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30.4亿美元,净利润为6.345亿美元(当然这不是仅仅靠销售Blackberry终端所获)。

2002年11月,诺基亚开始把Blackberry邮件接收客户端成到它的手机上,作为一种软件功能来提供。这一步更映射了RIM给Blackberry定位的成功——业务为主,终端为辅。假设RIM一开始把Blackberry定位成一款手机,那历史就将重写!

其实,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Blackberry的成功在本质上并非“设备本身”的成功,而是“随时随地收发电邮”的理念的成功。

数据分享:

我们来看一些Backberry的数据:
  1. 过去的两年间,iPod给苹果带来了4倍的股价增长;Blackberry却给它的缔造者RIM公司(Research in Motion)带来了股价增长6倍的业绩;
  2. 《福布斯》杂志在“2005年全球20大高增长品牌”评选中,Blackberry品牌的增长率达到了36%,仅次于苹果电脑的38%,位居第二;
对比一些其他数据:
  1. 到目前为止,PDA市场已经遭遇了连续 6个季度的下滑
  2. Palm经历了多次的震荡,从分拆为PalmOne和PalmSource(今年7 月PalmOne重新复名为Palm)
如果说是功能多元化的智能手机夺去了PDA的生存空间,无线电邮设备的成功似乎无从解释,因为Blackberry的成功与并非多元化的产物,虽然Blackberry与时俱进地增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

一家之言:

Blackberry终端仅仅是Blackberry Push Mail解决方案的一个手持终端,方案中还包括了企业邮件服务软件及对应的收费策略,可以说RIM的利润来源是企业,而非面向个人的终端销售。

由于面对企业收费,其方案自然在以下各个方面都有所重点关注:
  1. 满足企业办公所需
  2. 安全、可靠
  3. 低运营成本
  4. 易于部署和管理
我把Blackberry的成功总结为:由于对企业信息沟通的准确把握及量身定制的Push Mail服务形成的商业模式品牌效应最终演变成“羊群效应”而带来的最终成功。

中国战略:

虽然目前Blackberry已经进入国内,但是依然有很大的机会空间留给了国内的竞争企业,我把以下企业都视为Blackberry在国内的潜在竞争对手,或者说以下企业都有条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Blackberry之路(他们最终是否会进入到智能手机领域呢,这是后话):
  1. RTX腾讯通 www.rtx.com.cn (腾讯公司出品 www.tencent.com
  2. 尚邮 www.shangmail.com (巴别塔公司出品 www.babeeta.com
  3. 无限立通 www.leadtone.com
  4. KeepC www.keepc.com
  5. MyTT www.mytt.com
  6. Wealink若邻 www.wealink.com
  7. Pica皮卡 www.pica.com
  8. Peptalk www.peptalk.cn
这些公司都是以Online业务运营为主的,又各自在IMPUSH MAIL网络通讯录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及用户积累,如果肯针对企业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实时信息沟通”服务解决方案(自然,方案中要包括类似于Blackberry的移动终端)则应该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产品类别

企业的信息交互有诸多方面,宏观来看不外乎:
  1. 客户关系管理、同事联系方式的查看及维护(涉及到员工个人,还有好友联系方式的查看及维护)——Wealink、MyTT
  2. Email实时首发——尚邮,无限立通
  3. 即时文字沟通、一定量的语音交互(Push to Talk)——RTX、皮卡、Peptalk
  4. 文件传送——RTX、皮卡、Peptalk
  5. 一些条形码的识别及传送(针对个别特殊行业,如物流等)——NeoMedia
  6. 移动定位及基于位置的服务(针对个别特殊行业,如物流等)——灵图
假设以上提到的任何一家公司开始推出一种新的类似于Blackberry的企业即时信息沟通解决方案,方案中配备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包含上述功能的服务器软件、及员工随身携带的便携式终端(可支持CDMA 1X无线数据接入,假设起名为iMove),终端可做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送给企业,则有可能成为中国的Blackberry。

由于国内手机芯片技术及整机解决方案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台iMove设备,即便配备320×240的QVGA触摸屏,QWERTY全键盘,最好用的梅花汉字输入法 成本应该在100美金以内(或者更低),配合服务器端,在iMove终端加入定制的即时通讯及OA客户端软件,配合CDMA 1X无线接入技术(UIM数据卡,不可以进行语音交互),则可以实现真正的移动办公,其办公效率还要高于现在的Blackberry,价格也便宜许多(移动的Blackberry Push Mail套餐最便宜的要将近300元,而CDMA 1X无线上网卡的无限流量包月最贵也才200元,个别省市只要100元/月)

当这种策略取得成功的时候,iMove即可作为一种客户端服务软件,冠冕堂皇入住Symbian、Windows Mobile、Palm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就像Blackberry软件进入Symbian 那样。

所以,在当今的Web2.0沉寂期,需要有公司站出来引领创新,在中国推出iMove这样的新产品类别,开创新的蓝海。尤其是腾讯这样的具有优良资产的大企业,更应该改变RTX目前的操作模式,引入终端概念,提供真正的Real Time eXchange,因为目前这种不能移动的交互如何称得上实时?另外,中国联通也应该支持这样的策略,这才能进一步体现CDMA 1X比GPRS的技术优势,可能抢先一步盘活CDMA 1X市场,为将来顺利演进到3G做好铺垫,因为iMove用户就是未来的3G用户!

结束语: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型公司成功的关键就是“理念的创新”,而非功能的丰富。BlackBerry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案例就是苹果公司“iPod+iTune的商业模式”成功带动了整个数码音乐播放市场。

备注:BlackBerry(黑草莓)的名字起源于1998年,RIM的品牌战略顾问认为,这种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挤在一起的小小的标准英文黑色键盘,看起来像是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就起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名字。

笔者:王利杰(Leo Wang - http://betashow.wealink.com , Betashow200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