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日星期日

抓虾是提供在线RSS订阅、阅读及分享的Web2.0 Startup,除了在通讯录方面不如Google Reader,其他的都很不错;

哪吒是专注于通过IM软件(Gtalk,Skype及MSN)订阅RSS并实施投递最新更新内容的服务,不过也提供了类似抓虾早期版本的在线RSS订阅及阅读功能;

目前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我更愿意把哪吒(AnothR)看作是“早期版本的抓虾+IM投递”,因为对于我个人来讲,RSS订阅的即时性要求不高,所以IM投递是个可有可无的Option,而且不会把所有的在线订阅的RSS种子都开放投递到IM,那样会给我造成SPAM(有用的信息太多或者不合时宜投递而来的情况都可以理解为SPAM)。

不知道抓虾是否考虑过提供一个类似于AnothR的机器人,来给用户一个Option,挑选个别RSS种子,投递到自己的IM工具上;不知道哪吒的WEB功能是否还会继续完善,最终发展到类似于Google Reader或者如今的抓虾这般全面(比如增加分享,频道等,做成以RSS订阅、浏览、发现、分享为主的社区):我认为,互联网的服务,大多都是殊途同归,关键是一开始的切入点是否打中了用户需求,从而积累到足够多的用户并逐步升级出更多的实用功能。

同时看抓虾和哪吒,可能都会考虑进入手机阅读市场,对于用户特别的RSS订阅,除了可以即使投递到IM,也可以投递到手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手机IM)

如果进入手机,可能哪吒更有优势,因为至少已经有不少用户开始在手机上安装各种IM客户端软件,比如Mobile MSN,Mobile Skype,Mobile Gtalk,那么这类用户如果想即时看到自己关注的少数RSS订阅信息,只需把相应的AnothR机器人加为好友即可,注册过程都不需要,然后很简单地添加一下博客地址或关键字。(比胖葫芦那个专门的RSS手机阅读软件还要容易一些)

另外,AnothR的即时投递其实也可以延伸到EMAIL(不过早期就有专门的Email订阅服务),给AnothR用户多一个选择,因为很多手机本身已经内置了Email首发功能,或者安装了尚邮的Push mail客户端,对于这些用户,其操作可能更为简单:-)

其实,抓虾的专长是基于WEB的RSS订阅,阅读,发现,分享;哪吒的专长是IM机器人互动及RSS即时投递;尚邮的专长是面向各种手机平台的客户端版本以及Email的即时收发;三方完全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来联合做些更大的事情,而没必要在对方的领域各自重复劳动,但是商业的本质还是利益,如果没有共赢的模式,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所以还是要看,用户到底要什么?

  1. 用户需要把RSS订阅投递到IM上吗?
  2. 用户需要吧RSS订阅投递到手机上吗?
  3. 甚至我们还可以问,用户需要把RSS订阅到一个平台统一阅读管理吗?(我需要,但中国网民有多少比例的用户需要?至少我知道Blogbus的公关VP,Jenny现在还是靠“收藏夹”来“订博客”,其他人更不敢奢望啦……这个过程有多长?可能需要,但是操作习惯还是很难改变的说。)

RSSReally Simple Sharing),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哇,诺基亚也来玩了,真是热闹了,前段时间刚写过手机应用领域,越来越热闹啦,接着就听到Nokia全球发布互联网战略(下载Nokia OVI官方新闻),我想我真的要说些什么了:-)

今天下午上海5G的主题是微软的Software+Services战略,去参加的路上,最这种S+S的主题,我还是似懂非懂,经过2个小时的讨论,尤其是在下半场开始,上海5G的发起人老华的一番总结后,我大概搞明白了这个所谓的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真正含义……

  1. Bill Gates是第一个公开声明,软件是工程师辛勤工作的结果,是有价值的,是应该付费的,之后就有了软件的授权费(License Fee);
  2. 在License模式下,软件一一次付费终生使用的方式销售给客户,但软件开发者为了持续获得收入,就必须持续升级软件版本,以求用户付费升级;可软件功能需求在3个版本左右就已经基本饱和,后期的版本功能均没有实质性突破,而开发难度和软件体积却越来越大;
  3. 在之后的十多年的发展中,软件市场逐步成长,但到今天,瓶颈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崛起之后,特别是Google的崛起,让微软不得不正面对待;
  4. 微软看到了一次付费终生使用的软件License模式本身的缺陷和瓶颈,也看到了服务运营按月收费的实力和未来;就像老华讲的,按月付费的服务,用户只要每月希望继续享受服务就要持续付费,而不会期待有特别的功能升级(当然,升级功能、优化性能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也是必要)
  5. 微软虽然不能一次性转型为按月收取服务费或者类似于Google,Yahoo的广告盈利模式,但字少微软可以两只脚走路,一边实时Live战略以求将来发展为互联网巨头;一边继续升级Windows等软件,获得软件License费;

这就是微软如何走向SAAS战略的来由,其实SAAS也是微软转型互联网企业的一种战略。不管未来究竟如何,我们凡人无法预测,但Bill作为商业天才,也给微软指明了这样一条发展线路,那我们可以认为,似乎这就是真正的趋势。

接下来就是苹果,其实苹果的掌门人Jobs在iPod之前的商业经理也是颇具传奇,这样一个具有天赋但刚愎自用的人,在早期的硅谷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样是因为这种性格而在30岁被赶出了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随后的豪赌NeXT皮克斯(Pixar)并在玩具总动员的成功首映开始转运(1995年感恩节前夜首映,一周收入2900万美金,收回成本,1年收入3.5亿),1997年又回到苹果掌舵,随之出现了iPod+iTune,这种模式在当时的推出足以再一次见证Jobs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也意味着他更懂得从外界学习优化自己的商业理念了。

iPod+iTune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并不是偶然,属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虽然后面的iPhone也顺延了这种硬件+服务的模式,但前景却不见得会比iPod+iTune好,因为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领域,始终有一面强大的墙——电信运营商,尤其是移动通信运营商。

接下来我们还是重点看看Nokia怎么做:

  1. 诺基亚曾经进行过几次大的战略转型:木材—橡胶—电缆—移动电话,最终成就了今天高中低端通吃的单一手机品牌
  2. 全球有8亿人每天使用诺基亚手机,在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股票最高涨幅达17.5 倍,但从2001年至今的近5年,诺基亚股票跌了10%
  3. 虽然诺基亚手机拥有全球最高市场占有率,但平均售价93美元,落后于摩托罗拉的130美元和索尼爱立信的184美元
  4. 2000年,在苹果推出iTunes或构想iPhone之前,诺基亚就开通了一个门户网站,让其手机用户下载小段音乐的铃声
  5. 2006年08月,诺基亚收购了德国电子导航软件开发商Gate5
  6. 2006年10月,诺基亚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个与iTunes竞争的全球最大的独立音乐销售平台Loudeye
  7. 2007年07月,诺基亚收购了媒体共享网站Twango
  8. 2007年8月29日,诺基亚发布了其互联网门户OVI(www.ovi.com),宣布将进入互联网服务行业
  9. 2007年年底还会有类似于iTune的在线音乐商店(music.nokia.com)以及游戏商店N-Gage(http://www.n-gage.com )分别发布

可是,Nokia和iPhone一样都将面对移动运营商的无形压力,因为每个国家的移动运营商都是一些实力强大的巨无霸,而且他们直接掌握着客户(尤其是收费渠道)。在欧美这些以运营商定制为主的手机销售方式下,Nokia等手机厂商对运营商的依赖非常大,任何“越轨”的行为都将导致巨大的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华为从一开始就在其《基本法》中明确注明“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所以像我这样有志于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青年,只好从华为离开(我还真就是因为喜欢这个行业而选择离开的,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原因)。华为的这句话暗示着我们,一旦“越轨”可能遭遇的打击会是怎样的。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说:“Nokia作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品牌商,其地位也不能轻易撼动,一般的移动运营商也不能随便“阻拦”其进入信息服务业。而且,手机中内置的应用服务总比自己“下载-安装-注册-登录”来的方便,所以看起来Nokia的这次转型也不见得悲观。”

究竟Nokia的这次转型会不会成功呢?我想从移动应用本身再分享一些想法:

  1. 世界上的手机上千款,虽然Nokia占据最大的一块,但依然有70%左右的份额被其他品牌货水货市场分享;
  2. 移动应用开发商及服务提供商都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适配”市面上所有的主流手机型号(比如Nokia,Moto,Sangsum,LG,Sony Errison……),即便你提供基于WAP浏览器的在线服务,每个手机的用户体验也不尽相同,服务提供者需要否如相当大的精力来平衡这种用户体验的差异
  3. 用户在手机上使用任何业务,还没有发现一种更好的绕开运营商代收费的模式
  4. 为了享受在线的移动应用(尤其是3G时代),一定要通过运营商的数据通道(就像我们电信运营商提供的Internet接入一样),“违规”的业务可以被运营商屏蔽掉
  5. 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一些应用需要知道手机的型号,性能及键盘布局及屏幕大小等参数,但这些参数可以被运营商过滤掉
  6. 不管你提供的移动应用服务是否免费,运营商的数据通道始终是收费的(就像你一定要付费安装ADSL才能上免费的互联网一样),所以运营商的数据费套餐价格对移动应用的发展颇有影响
  7. 当然,任何非内置到手机里的第三方移动应用软件都不能跳开“下载、安装、注册、登录”这个门槛;而预置的软件也是必须注册登录才能享用;除非你自己做运营商:-)

说来说去,移动应用服务对运营商的依赖都是巨大的,似乎只有得到运营商的支持才能做好。

其实移动运营商本身也很矛盾:

  1. 移动运营商自己并没有互联网信息服务及应用服务的开发及运营经验,而其庞大的组织架构也不能支撑这个行业快速的创新及发展速度,所以截至目前,手机互联网用户主要使用的还是各个领域专业的服务(Google Mobile、Yahoo Mobile、Shangmail
  2. 移动运营商虽然不可能通吃移动互联网,但是他们贪婪的心并不能就此罢休,谁不想来分一杯羹(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他们还是不遗余力地投资建设移动互联网门户及平台,比如Vodafone Live! DoCoMo I-Mode,还有中国移动的Monternet(移动梦网)——做个小调查,你是移动梦网的活跃用户吗?

所以,通常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移动应用或信息服务都是一些免费的、尚不具规模的(运营商没有开始重视、打击)、用户需求反应敏捷的Startups,我上次在《机应用领域,越来越热闹啦》提到过好多家,这次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到Nokia,虽然是手机品牌中最“以人为本”,人性化的一家,但还有诸多基本功能未完善的部分,比如输入法,自带的T9远不如国产的梅花输入法好用;自带的PIM同步功能(收购了Intellisync提供)远不如MyTT做的好;自带的电子邮件功能远不如尚邮做的人性和实用;其通讯录的针对汉字的处理表现远不如智多微电子的方案来的人性化;自带的Push to talk功能也不如Peptalk好用;而且好多用户期待的电子名片等基本通讯功能还没普及好呢……

这些基本的手机功能还没有完全做到位的时候,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我并不十分看好。因为大象跳舞始终不如孔雀开屏来的婀娜多姿。加上树大招风,全球的运营商都在盯着他看,下一步稍有不慎就会牵扯到卖手机的主业。

其实,也并不是Nokia一家有此想法,Nokia只是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而已。总部在上海的智多微电子,虽然是一家手机平台提供商(提供开发及生产手机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芯片及软件),但也雄心勃勃地发布了与其自主开发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同名的门户网站 www.SmartNX.com ,其目的和Nokia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由于智多并没有自己的手机品牌,所以这个门户网站将服务所有采用智多芯片及软件方案的手机品牌及终端客户,SmartNX门户网站更像是Symbian旗下的 S60.com ,提供终端用户所需的音乐、软件、图片、铃声、主题、电子书及游戏……SmartNX刚刚起步,其实力与Nokia相比还相去甚远,但智多相对于Nokia要灵活许多,所以,相对于OVI来讲,我更愿意看好智多的SmartNX。但绝对来讲,SmartNX的未来也是未知数,因为执行的结果并没有想像的乐观,其中的问题不仅仅是观念转变的问题,更是组织架构的问题。应用类服务或者平台的运营模式与手机品牌或者平台的模式具有极大的区别,同一拨人,同一个组织,同一种文化下,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最简单的例子:硬件产品或者芯片是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的,因为一旦卖出去,再返修的成本太高,所以组织架构必须要保证每个产品的良品率;而在线业务或者软件相对要宽容需对,我们都知道Google有诸多的Beta版在线产品,因为其每天都在不断更新中,让全球的用户为其做测试工程师。Google的组织架构跟Nokia肯定相去甚远。那如果Nokia同样一批人在同样的制度及文化下做类似于Google的事情,我是乐观不起来,可能一个需求就要讨论一个月,尤其是Nokia这种全球通盘考虑的公司;而1个月,可能一款在线业务已经发布上线并升级几次了。

当然,还会有人反驳说,Nokia是搭平台,具体的业务及应用还要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或者CP(Content Provider)来提供。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智多微电子也是这样的战略,但这个平台恰恰打在了运营商的要害,运营商的发展也在转慢,移动用户渗透率越高,后期发展速度越慢;这种信息整合平台类的工作,最适合移动运营商来做,Nokia插手不等于虎口夺食吗,更不可思议的是,Nokia就是这“虎”养大的啊。

所以,综合来看,我觉得Nokia这次战略转型不太乐观,虽然Nokia都是非常优秀的人,都是非常务实的精英,但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了地利(运营商支持),胜算就少许多!

我倒是觉得,Nokia应该广泛投资一些已经取得一定口碑的移动应用或者信息服务,以期未来都能整合到Nokia的手机中,提高手机的溢价,而不是指望从中收取Service的月费,这样一方面可以继续维持市场占有率,老老实实和移动运营商划清三八线,另外可以从手机软件的溢价中获得更高的利润,刺激股价;最后,由于这些应用榜上Nokia,将来也能轻松送到美国上市,获取投资回报。岂不一举三得?

既然有钱,何必还要下海自己干?投资才是真理,所谓的有钱大家赚,千万不要有“通吃”的想法:-)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三思三思啊……

作者:

王利杰(曾经或正在供职于华为移数通蓝卓智多微电子若邻尚邮
电子名片:http://betashow.wealink.com
即时通信:betashow2006@gmail.com (MSN/Gtalk/Gmail)

本文乃业余爱好之作,一气呵成,错字请谅解。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其实手机上能做的事情很多,之所以列出这几个,是因为这四个领域都有一些创业的朋友开始关注并已经进入,从朋友的立场来讲,我也在思考,到底哪个更快能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应”!

手机博客重点强调的是随地随地通过手机发布博客,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心得、体验、风景、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如果BSP支持通过Email发博客,那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的形式直接发布图文并茂的博客文章,比如刚刚卖了9000万美金天价的Fotolog,就强调使用手机Email即时发布图片博客内容给大家分享;当然,BSP也可以提供博客发布的WAP站点,不过用户体验相对要差很多,如果是纯文字的博客,倒也容易,登录进去写好发送即可;但是一旦用户想添加一两张手机拍摄的相片,就可能会在操作上显得笨拙,因为手机浏览器和WAP本身都还没有PC上来的标准及便捷;

我个人倾向于手机电子邮件的形式随时对地发布移动博客,对BSP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开放Email发布端口(给每个博客用户分配一个专属于自己发布博客专用的Email地址,并可以设置只接收来自某个邮箱的内容的即时发布);对用户来说,需要手机支持电子邮件的收发功能,这点可以由手机自带的邮件客户端经过一番配置来实现,也可下载安装尚邮的手机Push mail客户端软件轻松实现;

手机RSS阅读重点强调随时随地都能独到第一手的博客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用户在网上自己订阅的自己喜爱的内容;实现方式也可以是WAP浏览器模式或者手机客户端软件形式(国内的胖葫芦或者国外的Litefeeds就是客户端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的综合信息平台也有RSS阅读模块);但是限制与手机屏幕的大小,长篇博客文章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差,适合阅读个别重点关注对象的博客文章及精简的篇幅,所以在选择订阅种子及将其“移动化”的过程中,用户会考虑哪些订阅内容有必要被Push到手机上;但RSS阅读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互动行为就是“分享”,比如直接通过Email转发给其他好友,或者直接点击Rss阅读服务提供商页面上的分享按钮等;

我个人很喜欢Google Reader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可以让我轻松地给Gmail通讯录中的好友转发我认为有价值分享的博文,转发的过程很简单,只要我输入对方Email地址的第一个字符,然后在下拉提示框中选择目标地址即可发送;而抓虾相对于Google Reader的一个弱势就是没有一个既定的通讯录用于便捷地分享,只能在站内跟其他抓虾用户进行一些站内互动;由于手机上订阅的RSS属于高度关注的重点博文,所以看完有分享冲动的几率也会高很多,如果这时能配合简单的Email分享工具直接转发给其他好友,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方面尚邮倒是可以成为抓虾类RSS阅读服务提供商进驻手机的合作伙伴,弥补在手机Email收发及分享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尚邮可以直接调用用户手机本地通讯录或者在尚邮收发过的所有邮件地址,做到跟Gmail一样的用户体验;

其实对于已经开通尚邮Push mail免费服务的用户,只要把抓虾上订阅的重点关注博客Mobile化一下,即可通过手机电邮即时收看这些博客的最新文章更新,对抓虾来说相对的操作门槛更低……

手机饭否重点强调随时随地打法无聊的时间,比如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排队吃饭、饭桌上等菜、约会等人、交通堵塞、火车旅途、工作中忙里偷闲……打法的方式可以是发布自己正在干什么的信息,也可以是浏览关注对象的动态,由于饭否的迷你博客性质,决定了不管是发布还是浏览,都不会有据大篇幅的内容,非常适合打法碎片时间;

手机饭否实现起来也是多种形式、手机WAP浏览器,手机客户端软件,手机电子邮件互动等;从用户体验上来讲,自己的客户端软件当然是最好的,但开发门槛很高,尤其是要适配市面上上千款手机型号……用户的下载安装门槛……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其实我更看好饭否类业务的手机延伸(相对于博客和RSS阅读),但不建议开发自己的客户端版本,目前的WAP版已经能很好地实现一些即时饭否的需求;不过假设饭否能和一些现有的手机应用提供商合作,借助对方的手机客户端开发能力,整合自己的即时饭否功能,岂不事半功倍?比如支持Email发布并订阅饭否消息的功能,与现有的手机Push mail服务商合作起来,让这些类Blackberry的手机电邮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通过Push mail客户端时刻关注饭友的动态并发布自己的信息……

手机电子邮件
重点是电子邮件收发的移动延伸,强调邮件收发的即时性,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工作邮件,比如老板出门在外的时候需要通过电子邮件批复一些事项;比如公司内部群发的即时性公告;又比如出门在外突然看到或想起来什么,想群发给同事及好友,就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并调用尚邮这类Push mail客户端即时发出,不想短信,移动Email几乎是免费的,和在电脑上发没什么区别,就是有些GPRS流量费;

手机电子邮件其实也有4种实现方式:

1:智能手机自带的邮件客户端,有点类似Outlook或者Foxmail那样的软件;用户在手机上配置好POP及SMTP后就能通过这个软件来收发邮件,但是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有点麻烦,自己一定要准确配置好POP等协议,否则就无法成功收发;其次,这种客户端软件也是定时到服务器监测是否有新邮件的,所以监测频率决定了你的即时性,比如5分钟一次,或者10分钟一次;每次的监测都要把你的用户名和密码以明文的方式发送到邮箱服务器进行验证,所以安全性也很差;最后,由于这种模式是照搬互联网的Email收发形式,没有任何数据压缩,对GPRS流量的影响较大……
2:手机WAP或者智能手机的WEB浏览器登录,这种模式需要你的Email提供商支持,比如Gmail;但这种模式几乎不是实时的,而且每次交互都会感受到GPRS速度的劣势,有点无法忍受;另外,它具备所有以上提到的即时性、安全性、数据压缩等缺点;
3:Email提供商自己提供的手机客户端版本,比如Gmail有Java版,这种模式相对于前面两种都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Java在很多功能手机上的表现并不是很乐观,其用户体验比直接的智能手机客户端也有些差异,不过已经是个不错的选择了;至于刚才提到的即时性、安全性和数据压缩,每个Email提供商的解决方案都不尽相同,需要用户自己去挖掘,国内大部分Email服务商还没有提供手机版本呢;
4:独立的Push mail客户端软件及服务提供商,比如尚邮(www.shangmail.com),其支持500多款智能及非智能手机终端几乎所有主流手机都能找到合适的版本;对于Email的来源也没有限制,你可以同时在一个客户端收发Gmail、Sina、126等各种支持POP及SMTP的Email,对于一些企业级的Exchange也不在话下……这些独立的Push mail客户端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对于Gmail等主流邮箱的POP协议,根本不需要用户自己来设置;用户收发过的Email地址也会被保存下来以便今后调用;还有就是其实现机制决定的即时性、安全性和数据压缩都是最佳的,是频繁在外活动的商务人士的首选。(其实现机制是由用户提供Email帐号和密码后,尚邮的Push mail服务器与用户的Email服务器保持频繁的邮件检索,密码验证过程都是加密传输;一旦有新邮件到达,尚邮的服务器即先接收到用户的帐户下并压缩处理,之后通知用户的手机客户端下载,振铃……)

手机电邮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朋友们完全可以不必给我发送短消息,因为发到我Gmail邮箱的邮件会即刻Push到我的手机,我也可以即可进行回复,这样朋友们在电脑前就能和我在手机上即时互动起来;当然,如果我也在电脑前的话,就可以临时暂停手机接收了;

手机的功能将越来越多,而用户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如何合理平衡功能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把用户拖拽到信息的深渊,这很重要,相信BSP,RSS Reader,饭否及Push mail提供商们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另外,手机客户端开发及多型号适配也是个巨大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开发及运营门槛,所以不建议互联网业务提供商贸然进入,如果一定要更好的业务体验,而且用户需求热烈,那么不妨找优秀的手机应用开发商或者运营商合作,优势互补:-)

期待大家跟我探讨,betashow2006 # gmail.com —— 王利杰

补充:我开通了尚邮的Push mail,您发给我的邮件我会马上看到,不论是手机上或者是电脑上:-)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这个标题并是因为我不喜欢Apple公司或者讨厌Steve Jobs;相反,我很敬仰Steve Jobs的每一个划时代“革命”。不过我自己从未买过Apple的任何产品。

记得半年前我刚入道手机芯片行业,开始在手机产业链中寻找方向的时候,iPhone高调发布,我还抱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iPhone的划时代意义 - Leo's见解”,以及一则报道性的博文“苹果电话终于公布了 - Apple Phone - iPhone”,可见我当时多么期盼能拥有一款这样的“革命性”产品啊。

半年过去了,我对iPhone的认识也随着我对整个手机产业链的认识而逐步改变着,加上看过了一些拿到或者没有拿到iPhone的网友的评论,还有Keso的博文“iPhone能火多久”后我得出的结论是:

  1. iPhone确实是“革命性”的产品,但革命的未必就是正确的
  2. iPhone对Apple意义重大,但对手机用户,是个昂贵的鸡肋,尤其是中国用户;
  3. iPhone证明了Apple不懂手机,也从侧面反应了Steve Jobs的“刚愎自用”(Apple的成败都是这一性格决定的)

为什么会有如下结论?

第一、iPhone的划时代键盘设计:一个Home键

iPhone革命性地放弃了传统的键盘,而完全依赖于触摸屏输入。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常用的Nokia手机拨号键5上面,总是会有个凸起物?Nokia不会做傻事吧,其实这说明手感的反馈是及其重要的。

键盘从手机上拿走,还有点操之过急;即便是现在流行的QWERTY全键盘设计,也仅仅取得了不到10%的市场份额,全键盘的优势在中国是得不到完全发挥的,其实配合好的输入法,标准手机键盘的输入速度比全键盘还要快,不能小看“单手操作”的力量!QWERTY那玩意是给中国玩家的,而中国玩家和中国商务用户重叠度很低。有些传统的东西,不是随便就能“革命”掉的。

第二、用iPhone拨打电话:无法单手操作

用iPhone打电话的时候,必须从Contact或者Log里面选取,而选取必须用很cool的手指翻动,由于大拇指无法如此Cool地执行翻动操作,结果是你不得不腾出两只手来完成查找及呼叫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确实很Cool。

单手操作对于“手机”这个产品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定位于“主流”的手机。要不然那个被很多手机玩家极力推崇的Nokia E62整个部门都撤了,为何?因为这些产品都是给“少数玩家的”,不适合“大众”,E62价格其实还不贵,都跌破2000了,不过同样的瑕疵,要双手操作!

有位网友说:“苹果对人性化UI的痴迷,已经让它离电话的本质分的太远了。想像你在开车的时候,挤地铁的时候,拎包的时候,要打119的时候, 对不起,请腾出两只手……

其实,手确实是人类最好的工具,但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偏偏要尽量“释放双手”,这才是所谓的“智能”!

第三、用iPhone发短信或者写邮件:输入法很糟糕,尤其是中文

由于没有键盘,用你“最好的触摸笔”——手来完成输入,为了不至于按错,iPhone已经把键盘设计的很大,在最上面一排QWERTY的字母键上,已经没有数字,数字键盘是要按一个123的小按钮触发的, 如果是拼音,在打完拼音以后,会进入选择候选字的阶段,首先是显示候选字,可能会直接显示在输入区域,这样会有区域太小,点击不方便的因素。 那只能比较夸张的把候选字,比较大的显示出来,那又有一次看不到足够多的候选字的问题。 别忘记了,所有的翻页和选中,都要手指完成, 这就会有很多问题。

Steve Jobs演示iPhone输入法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挺Cool,但是 Cool不代表实用。大家都见过Zippo打火机的Cool玩法吧,但是哪位抽烟的时候要如此玩转一把才打火呢?和打火机不同的是,手机是个实用的工具, 如果iPhone仅仅定位时尚玩物到无所谓,不过看架势,Jobs不是这么想的,他还是想通过iPhone与微软竞争,不是吗?

抛开输入法不提,我们尽量不输入,当我们通过iPhone的浏览器Safari看到有趣的新闻时,拷贝粘帖到SMS或者EMAIL中发给好友也可以弥补一下输入法的遗憾了。可是,虽然预装了Mac OS,但是iPhone连操作系统最基本的Copy paste都还没有,这叫人如何把iPhone视为一台“智能手机”?想象一下你的PC如果没有拷贝粘帖,你会不会抓狂?不过有人可能会说“Jobs是用智 能手机的价格卖功能手机”,那样的话,我无语!

第四、在3G盛行的美国,iPhone竟然还是2.75G产品:数据传输速度和价格成反比

AT&T的EDGE网络于2005年推出,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达100kbps,这在当时堪称高速。但是,随着美国3G网络的普及,数据传输速度已经达到几百kbps,从而让EDGE黯然失色。目前看来,苹果决定不支持 AT&T的UMTS-HSDPA 3G网络也许是个短视之举,因为iPhone的上网功能将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这样的速度,是否是为了让用户多欣赏一下Safari的Cool效果?其实在iPhone如今的售价内,直接植入3G基带芯片并非不可。实在是想不通,想不通。

回到中国,3G已经开始部署,很多用户考虑换机的时候也会斟酌一下,如果这款手机将来可以直接接入3G网络,那么将极大地避免用户的“重复投资”,何乐而不为?

第五、限制使用第三方应用软件——封闭的Eco-system

我承认,当初我对iPhone的理解有误,我认为直接安装Mac OS的iPhone可以直接支持广大的基于Mac OS的第三方应用,那样确实能从手机领域助长Mac OS与Windows的竞争。而且很多手机玩家都喜欢在手机中安装第三方应用软件,以获得更多价值。

但最近我了解到,iPhone似乎完全排斥第三方软件,为此该公司遭到了开发者和潜在用户的抗议。苹果不久前宣布,开发者可以为iPhone创建基于Safari浏览器的应用。但由此也产生了两个问题:

首先,由于EDGE的网络连接速度较慢,这些应用可能会非常简单;

其次,很多开发者并不愿意为Safari开发软件;

最后,参考下一条

第六、Safari缺少Web插件:大幅度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iPhone的Safari 的确很棒,多Tab网页同时打开,和电脑一样的Layout,平滑的放大缩小。但是它并没有提供浏览网站所需的全套插件、播放器和其它增强功能。如果不支持Java、Windows Media、Real和Flash,iPhone自然也无法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网络体验。

可是产品不是拿来演示的, 产品是拿来用的!

iPhone的Layout只能自己双手来捏放实现大小的调整, 不能根据手机屏幕宽度进行换行优化的模式——又是一次“束缚双手”的过程。

在手机上上网浏览,一定要便捷,而iPhone既不方便,也不快捷;

第七、价格太高:昂贵的鸡肋

按照目前手机行业的元器件价格构成,加上iPhone依然是台湾宏达代工,所以其造价成本不会超过1500RMB,但其499和599美金的报价以及运营商绑定的月服务费,让用户实际付出将近8000RMB去活的一款相对还不成熟的“手机产品”,实在是昂贵的鸡肋


结束语:

从模拟手机到GSM再到3G,4G,手机这个行业已经发展了10多年,在这么小的终端上友好地完成人机交互并解决用户的各种需求是一件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在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手机最大的生产国及出口国,手机产业链完善到无法想像的地步,可以说只要你有销售渠道,你就可以自己“定制”手机。不过即便20美金的低成本手机频繁问世,依然没有撼动Nokia,Moto等手机大老的稳固位置,各种原因只能有一句话概括——手机这个行业,水还是挺深的

Steve Jobs由电脑起家,进军到音乐,动漫等数字娱乐领域并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一点无人可比,但是与MP3 Player不一样,手机的学问很多,iPhone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真正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的手机品牌商,其实还是微软,而微软也是一家非常成功并且成熟的公司,其Windows Mobile的战略计划也在稳步推进当中,由于微软不自己做终端,所以可以更好地Leverage广大手机硬件厂家及品牌商的资源,迅速将Window inside的理念延伸到“个人移动终端”领域,而其每台手机30美金左右的License费,几乎完全可以算作毛利!所以,微软在未来的几年还不至于被iPhone“为数不多”的Fans带来的“虚假繁荣”所压倒。

所以,做手机,Nokia和Moto等还是会继续领军,后来者中,微软的阴谋最可怕,iPhone只是小儿科!

作者:王利杰(Leo)
MSN/Gmail/Gtalk: betashow2006 # gmail dot com

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作者:王利杰(Leo)

之所以叫浅究,是因为我没有更多的资源“深究”,所以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及自己的一些经历做个泛泛的探讨,希望对该公司有深入研究的朋友能与我联系,进一步沟通,因为我确实很欣赏这个后起之秀。

PPG的商业模式:

PPG负责市场数据的采集挖掘,确定产品需求,交给7家合作企业贴牌生产,并亲自负责产品质量的管理,然后通过无店铺的在线直销和呼叫中心方式,配合外包的物流合作伙伴,将产品直接交到消费者手里。

PPG的诱人数据:

  1. 2005年10月24日开业当天,PPG获得了1万元的销售收入,之后每个月增长30%以上;
  2. 2007年全年的营业额预计将达到10—15亿元人民币,相对于2006年同期,其营业额增长了50倍,;
  3. 仅仅凭呼叫中心和互联网,PPG每天能卖掉1万件左右男式衬衫(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雅戈尔去年在国内平均每天销售衬衫的数字是1.3万件,但是雅戈尔目前拥有零售网点1500多个,去年在渠道上的投入是3500万元);
  4. 成立两年的PPG已经跻身国内衬衫市场前三甲;PPG男士衬衫在国内市场已排名第一( 按照销售的数量来计算,);
  5. PPG的核心是做品牌,现在40%的订单都来自回头客;
  6. PPG每个月的推广费用在几千万元人民币,上海是PPG推广的重镇;
  7. PPG员工总数不到500人,其中还包括206席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PPG没有任何形式的实体店、厂房和流水线;只有3个小仓库;
  8. 目前在PPG的收入中,目录销售占总收入的70%,但北京和上海消费者从网络和呼叫中心购物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50%。
  9. 2007年4月23日,PPG获得了来自TDF、集富亚洲、KPCB三大VC的第二轮投资,投资金额近 5000万美元

PPG的法宝:

  1. 是比起同等定位和质量的衬衫产品,其价格几乎便宜一半,而且这些平均售价只有150元左右的衬衫,却奇迹般地维持了比别人更高的利润;
  2. PPG从不自己生产衬衫,将物流也外包了出去,却创建了一条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它的库存周转天数只有7天(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90天)。

传统品牌商是否会成为PPG的威胁?

可能性很小!

因为,传统零售企业在零售店或商场卖300元的衬衫,不可能在网上卖100元。十年前,康柏、惠普、IBM等大公司看到了戴尔电脑直销模式的优势,于是都想纷纷套用,但最后的结果都不太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现有的渠道已经做得太大太强,不可能一下摒弃现有的一切渠道。

其实,国内衬衫市场第一占有率的雅戈尔也在尝试电子商务,但雅戈尔总经理陈志高认为雅戈尔已经能从完善的渠道网络获得稳定的收入,如果大规模推行电子商务,势必会冲击线下渠道的价格体系,而且对终端销售商的管理也将变得复杂。

所以,结论就是:直销公司的模式表面看很简单,但传统企业实际复制起来并不容易!

PPG为何只做男装?

  1. 男士一般不喜欢逛街购物,更容易接受网络直销;
  2. 男士对衬衫尺码及款式花样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大一码或小一码的影响不大;


PPG的Just in Time运作及质量监控:


PPG的每个成衣供应商都为PPG开设了专属工厂,从生产计划、流程、调度等工作,都由PPG进行决策。


PPG对于布料颜色、质地等方面设定了范围,而且对布料生产量的信息是实时准确的,所以可以让布料供应商在PPG采购部门发出生产指令后,24小时之内直接将原料直接运送服装加工厂,而每家服装加工厂都会在96小时之内批量加工,然后将成衣运送到PPG的仓库等待打包发放;


PPG将质量监督外包给了第三方的质量监控公司SGS-CSTC(瑞士通用公正行), PPG自己的质检人员也会在衬衫生产的前期、中期、后期去查看生产线和流程,但是更多的质量监控细节仍然是SGS去完成的。SGS成立了PPG项目团队,向每个工厂都派驻质检小组,从流程、生产线、订单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SGS每天都会监督检查。


PPG与Dell的异曲同工之妙:

  1. 成熟产品的直销:电脑、男士衬衣均是进入成熟期的产品;
  2. 快速需求相应:数据库分析、决策、供应链、仓库及物流的高度整合;
  3. 个性化增值服务:Dell的预装软件,个性化开关机画面等;PPG的绣名服务(30元);
  4. 最优化的成本控制:无厂房及生产线投资、无实体店、只有网站及呼叫中心、几乎零库存……;
  5. 广告策略:DELL 的广告费相常高,广告的直接目的就是带来足够的电话呼入; PPG运营成本里最大也是广告费,因为只有大家看到广告,才会打电话订购。

欢迎大家与我共同探讨,Gmail/MSN/Gtalk: betashow2006 # gmail dot com

2007年6月30日星期六

作者:王利杰(Leo)

最近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多,交换的名片也越来越多。拿回家如何处理这些名片成了个不小的难题。

今日5G上,遇到了Jean,他竟然和我有几乎类似的问题,想想看估计很多活动比较多的白领都差不多吧。

于是我想到了“电子名片”,假设我们见面再也不需要携带任何名片,而是把自己的信息输入在手机的“电子名片”下,当我与另一个初始的朋友交换名片的时候,只需要我们双方将手机的红外线口对准并按下手机上的“电子名片”按钮,则双方的电子名片即可瞬间完成。

这样的交换名片的方式真是快哉。

等等,着还没有结束呢。即便你已经交换名片的朋友或者你过去的老友,由于大家各自的生活工作不断变化,久未联系就有可能失去联络。所以,如何让用户之间“智能地”保持联系就至关重要了。其实,Plaxo,Linkedin,Wealink等在线服务都提供类似的“通讯录智能管理功能”,让朋友之间时刻保持联系。

接下来,我们延伸一下这个手机“电子名片”服务:

用户交换名片后,抽空(或者设置为定时自动)打开手机GPRS连接,将手机的通讯录与Wealink通讯录进行同步,则新交换的名片会自动上传到Wealink上,如果对方也是Wealink用户(靠手机号码识别),则可以完成双方在线通讯录的自动关联(就是Wealink现在的Link功能)。这样,当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登录Wealink,即可看到对方的更为详细的电子档案(Profile)并永久保持联系。

想到这里,我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除了手机电子名片的即时交换网络通讯录的智能连接,我们还可以自动录入“日程安排”信息(Calendar)并与网络同步,不过这个功能暂时还不能通过手机与Wealink联合完成,因为Wealink暂时没有Calendar功能,不过忙吧倒是有,所以我们可以在忙吧的基础上向手机延伸,不过请允许我休息一下,下次再续……


2007年6月29日星期五

不久前的某一天,若邻推出了“亲密度”和“个人标签(Tag”功能,很多用户可能注意到了,但我估计都还没真正用起来……我猜想,任何需要用户主动介入的新产品都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


那么在若邻的规划中“亲密度”和“个人标签”会如何发展呢?经过我的一番分析,对“亲密度”及“个人标签”有了如下的认识和建议。


  1. 概念铺垫阶段:目前需要人为接入的“亲密度”和“个人标签”只是一步尝试,让用户逐步接受这个概念并为若邻的后续开发赢得一定的时间

  2. 智能亲密度指数及个人标签Tag今后邻客在若邻上的所有相互沟通动作:站内短信、公告回复、Email发送(调用Outlook)、短信发送等都会直接由系统根据一套算法来增加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度指数;个人标签也可以根据双方的交流文字内容进行智能甄别(比如两人交流内容中出现“Web2.0”10次以上,则给两个人都打上Web2.0的标签)

  3. 精准营销及盈利:“亲密度”和“个人标签”的自动完善最终将导致所有的邻客变得“可识别”,方便今后的“精准营销”,而“精准营销”一定会为若邻带来收益


看起来很乐观,对吗?仔细一看,第二步“智能亲密度指数及个人标签Tag是决定成败的一步,其执行起来并不仅仅是后台智能算法的问题,针对这一步我有如下看法:


  1. 目前若邻的用户只有100万出头,即便都是活跃用户也不能算是一个“很有价值”的Target市场

  2. 即便两个人都是若邻用户,他们之间沟通也不一定会通过若邻提供的一系列在线沟通工具完成,越是亲密的用户之间沟通越不用若邻——他们会用手机、电话、手机短信、EmailMSNSkype,甚至面对面来沟通

  3. 所以,若邻的亲密度指数和个人标签自动Tag如果仅限于若邻内部的沟通体系,则会有很大的误差,相反不亲密的人倒可能通过若邻内部体系进行沟通

  4. 结论:要向做好第二步,若邻一定要渗透到用户沟通的核心领域:手机语音、手机短信、EmailRSS ReaderMSNSkype…


渗透到这些传统的通信领域,看起来好像挺难的,其实也确实不容易,比如若邻要推出适配尽可能多的手机客户端版本并且“诱使”用户安装并使用,通过这些客户端版本监控用户的呼出呼入语音信息来智能记录用户与其他人之间的亲密度,并通过监控手机发出的短信和收到的短信来为用户贴标签,如果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也可以通过监控网站内容来完善用户的Tag


另外就是Email,用户的Email使用习惯已经相当固定了,有人喜欢Outlook,有人喜欢Foxmail,有人在用Web mail,有人积极转向Gmail,还有人尝鲜Yahoo基于AJAXOnline Email Client……若邻如何监控用户间的Email网来信息,进行关键字识别并用来给用户贴标签


难上加难!


要想做到这些,若邻就要扮演用户的Information Portal角色,通过用户的“关系网”来重新聚合用户的所有Information,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Email Portal。其实GmailYahoo mail都在这么做了,他们除了Host自己的Email,还允许用户通过自己的Email界面来首发别的Email(如163SinaSohu等),其实目的都一样,信息门户。但仅仅凭借“信息门户”这个概念根本无法吸引用户上来,所以必须要有别的“诱饵”:

  • 若邻的通讯录(关系网)本身是个诱饵,可以诱使所有的现有若邻用户把自己的EmailPortal到若邻上来进行收发,因为他的“通讯录”已经在这里,所以若邻的Email portal可以帮助用户降低用户的操作门槛,增加便利——可这种方式仅限于若邻的已有用户,所以不算Killer App

  • Push mail”可以算是一个诱饵,因为用于一旦用Push mail就要完成一些Email设置,这些设置和Email portal几乎一致。但Push mail本身覆盖人群相对较少,所以对于若邻仅仅算是途径之一;不过值得与尚邮合作,尝试一下;

  • 还有什么“诱饵”?


……开放式探讨,请大家踊跃发言吧


作者:王利杰(Leo

2007年6月27日星期三

今天是新华美通的Michael转来一个WSJ发来的询问请求,想了解一些3G和3.5G的话题,尤其是如何向平民百姓解释这些技术名词。

我看后的第一反应是:“3G还没真正到来,就有人问我3.5G了”,呵呵。

仔细想想这个话题,确实可笑,中国的3G刚刚开始吹响了号角,大西洋彼岸就开始打听3.5G了,而且并不是概念阶段,据我了解台湾的3.5G发展的可谓相当不错了。

首先,还是解释一下何为3G,何为3.5G

  1. 3G是针对2G、2.5G、2.75G而言的,G代表(Generation),直白点就是用不同的技术实现越来越快的无线通信速度(尤其指数据传输,因为语音传输从第一代的模拟手机就已经足够了)
    • 2G就是GSM,单纯的GSM是没有数据传输功能的,也就是说GSM手机不支持上网(WEB和WAP都不能上);
    • 2.5G就是我们常说的GPRS,具备28K左右的数据传输速度,上WAP可能还可以忍受,如果用GPRS无线上网卡插入笔记本电脑上Internet就很“考验你的脾气”了,我觉得这方面联通的CDMA1X还算可以,不过CDMA1X属于下面的2.75G(联通用2.75G的产品来与移动的2.5G的产品竞争,就是这样的)
    • 2.75G,移动的2.75G产品是EDGE,目前已经发现不少大城市进行了EDGE的升级覆盖,朋友们拿起手机看看数据连接标识的“G”是否变成“E”了?EDGE的无线数据传输速度大概在200K左右,理论上比CDMA1X好一点,但是由于网络覆盖还没那么全面,所以如果你是移动状态,可能一直在GPRS和EDGE网络间切换,其实感受不到多大的优势
    • 3G,这个就是我们长听说的WCDMA,CDMA2000,TD-SCDMA等技术的所在层次,大概的传输速度在384K左右,足够一个视频的流畅传输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带宽是共用的,也就是说当一个基站范围内太多的人同时上网,就有可能导致实际的带宽下降(如果你们家安装了广电的“有线通”宽带,你也会有类似的感觉);这个共享频率的理论在2G的GSM同样有效,当你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拨打手机的时候,呼叫成功率会降低,如果发生特殊事件,大家都同时打电话,那么基本上你的呼叫成功率会接近于0,因为无线频率是有限的;
  2. 3.5G则是针对3G而言的。3.5G有两种制式,一种是采用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所提出的HSDPA (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可能您也听说过HSDPA,最高的下载速度理论可以达到14M,不过实际上台湾目前支持的上限是3.6M,而且主流的是1.8M(这就跟我们家的ADSL速度差不多了,已经很爽了);从运营商投资的角度来看,HSDPA和WCDMA仅仅是软件上的一些区别,只需要网络设备侧一些软件版本的升级即可,所以受到WCDMA阵营运营商的广泛青睐;另外一种是EV-DO。另外,据说Intel也会推出内置HSDPA上网卡功能的芯片,就像你现在的迅驰CPU帮你省去WiFi上网卡投资一样,可见HSDPA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之一。

另外,我这里还有一张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表格,方便大家有个直观的对比:

网络类型
技术名称
覆盖范围
带宽速度
上网方式
移动能力
WPAN
蓝牙、Wireless USB…
10M

间接

WLAN
WiFi 802.11b
100M

11M
间接
室内移动

WiFi 802.11g
54M
WiFi 802.11a
54M
802.11n (MIMO)
300M
WMAN
WiMAX 802.16d
10KM
70M
间接
小范围
WiMAX 802.16e
70M
城内移动
WWAN
GPRS(2.5G)
广域覆盖

20~40K
直接

广域移动

WCDMA(3G)
384K/128K
CDMA2000(3G)
153.6K/153.6K
WCDMA+HSDPA(3.5G)
14.4M/384K
WCDMA+HSDPA
+HSUPA(3.75G)
上行5.76M
3G LTE
100M/50M


那么,了解了这些技术又如何呢?3G/3.5G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影响?

其实,抛开技术的角度,3G或者3.5G带给我们的仅仅是无线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仅此而已,要想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要依赖於运行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业务、游戏等并需要移动终端的支持(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

所以,谈到3G,我们不得不谈谈3G的应用;在3G上,究竟会有什么样的业务吸引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花3000RMB-6000RMB的血汗钱淘一台支持3G/3.5G的手机来呢?

我有如下考虑:

1:音乐流媒体(A8,同时参考Pandora)
  • 在线播放Music,并直接播放歌词
  • 基于用户选择的第一首音乐智能推荐出第二首
  • 基于用户对于每次推荐音乐的评价(喜欢,不喜欢,一般)智能给出后面的音乐推荐
  • 基于Music Style的Profile收费,免费赠送一个Profile,增加Profile就要另外付费;
2:短片视频点播(GGTV、Tudou)
  • 类似Youtube的中国视频网站提供内容(土豆网等)
  • 用户点播,单向收看,流媒体质量可以保证
3:视频通话(富年)
  • 视频双向通话始终不是我最看好的3G业务,即便家里的ADSL已经支持清晰的QQ视频通话,但是我还是很少用
  • 我认为对于我联系人名单的90%的朋友来讲,我只需要跟他们语音通信即可,视频没有必要
  • 不过,中国如此广大的用户群,即便10%的人的10%的需求,也有1%,也算不小了吧
4:联网游戏(雪鲤鱼)
  • 本来简单休闲类的手机联网游戏在GPRS也可以玩,不过3G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速度,可以增加用户对手机联网游戏的认可度,重新树立用户信心
  • 人人都有童趣,再忙的人也有休闲的时刻,所以游戏类业务始终是最容易赚钱的在线应用(盛大的成功就是建立在这个基本点之上)
5:移动社区(Wealink、MySpace)
  • 互联网最有黏度的产品其本质就是“社区”类的,BBS也好,QQ也罢,还有Web2.0时代兴起的SNS,本质都是社区类的应用
  • 移动社区的好处自然是沟通的即时性,除了沟通这里还有很多种交互:通讯信息查看,公告信息查看,个人展示、求助……
  • 移动博客也可以做为移动社区的一类,通过3G手机的多媒体功能及快速联网功能,即时发布自己的多媒体博客文章
6:移动通信(尚邮Push mail、MSN、QQ、KeepC、Gtalk)
  • 移动的即时通信:MSN、QQ、keepC、Gtalk、淘宝旺旺等等,这些功能即便在2.5G即可实现,但是由于速度及联网稳定性的影响,用户基数少的可怜;
  • 在3G速度及终端发展的推动下,移动IM的发展也会随之上一个台阶,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融合趋势,让用户不必打开多个窗口(手机毕竟不是电脑,资源有限)
  • 移动Email在2.5G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不过同样受到速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所以出现了Push mail,让用户不知不觉中把Email自动下载到手机再查看;但是到了3G时代,Email客户端的联网速度会大大提高,是不是Push mail就会被淘汰呢?答案是:“No”!我认为相反,Push mail的变体应用依然会大行其道,将Push mail视为一种技术,而非一种应用的话,其Push技术可带给用户的就不是mail push那么简单了,可以是任何种类的用户喜欢的信息:RSS 订阅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天气预报、新闻、音乐、视频等;其实回头看看PC上的个性化门户(如iGoogle),你就能知道在手机上人们更需要这样的门户来降低操作,提高效率,这就是Push mail未来的变种,信息门户,或者甚至可以说成社区门户(信息和人是关联的,所以信息门户和社区门户也是重叠的);
7:手机存储(拇指天空)
  • 其实PC存储都开始网络化了,更何况支持3G高速宽带的手机?因为手机的存储介质更加昂贵。
  • 手机上需要存储什么内容?文字消息?图片?音乐?视频?文档? PPT?Email?这些都可以存储在网上,需要的时候随时查看,因为3G广域网几乎无处不在
  •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手机摄像的同时也可以直接通过3G高速带宽把录制的内容实施保存在互联网服务器 上,本地不做保存。这样对带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本地存储空间的要求几乎是"零"。

说的太多了点,看官您受累了,其实我也写累了,暂时告一段落吧。

如果您意犹未尽,那请查看我去年写的《对于手机无线应用的10大猜想-移动应用网络化?》

作者:王利杰(Leo)
MSN/GTALK/GMAIL: Betashow2006@gmail.com





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Google的服务非常好,虽然我有一定的担心,不过依然还是乐此不彼地依赖着 Google的产品系列:Gmail、Google Calendar、Google Notes、Google Doc、Google Talk、Google Reader、Google Maps...


太多的个人信息存储在我的Google帐号下了。我也曾经寓言Google收购Plaxo(或者Wealink),那样我的通讯录也存在Google帐号下,方便查询及调用。

不过,跟我一样的G粉丝有没有想过,假设现在有一个手机软件,能把你所有的Google信息通过GPRS无线同步到你的手机上,方便你随时随地查询调用这些信息,那该多么方便你的移动生活?


不用等了,就快有了,登录www.syncgoogle.com,你将看到如下图片:



哈哈,G粉丝们,想象一下这个软件安装到你手机后会给你带来多大的便利?如果这个软件也能像尚邮Push mail那样支持几乎所有的主流手机,那么您也就不必为了Google服务而破费淘一台智能手机了,Java即可搞定吧。


这样的服务,并非来自Google官方,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最好的创意和技术依然是在民间啊。如果有一天Google意识到这玩意的重要,打开钱包把它买下来就好了,谁让他财大气粗呢,呵呵:-)


Sync Google,这个产品我喜欢,我期待……

2007年6月17日星期日

你会用Push Mail吗?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收发邮件以64.7%的统计比例高居互联网三大业务之列。据悉,网民拥有Email账号平均值为2.4个,网民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数为24.7封(不包括垃圾邮件),发出电子邮件数为12.0封,可以说E-mail是无可争议 的杀手级应用。

可是互联网毕竟不同于移动互联网,由于收到网络、终端性能、屏幕及键盘的限制,目前Push Mail业务还是有点叫好不叫座,尤其是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还未真正渗透到企业的骨子里,有多少企业愿意购买Push mail服务器并将其与公司的OA系统融合?(有没有OA还是个问题)

——————————————————————————————

说了这么多,有人嘀咕了,“什么是Push mail?”,这就说明了Push mail这个概念的普及尚不理想,更何况应用了。

Push mail的全程是Server push email(服务器推送邮件),与之对应的就是Client pull email(客户端下载邮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推”和“拉”。而“推”最大的好处就是“实时,高效”。

对于Server push mail,目前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1. Server direct push:这是我理解的真正的Push mail,需要email提供商或者企业IT部门配备支持Push mail技术的服务器软件(比如巴别塔,Blackberry,MS Exchange server,一旦有邮件到达,则会自动直接Push到用户的移动终端(通常是SMS Push或者IP Push)
  2. Server pop and push:这是一种由第三方提供的push服务,原理是你在这种第三方服务器输入你的email地址,帐号,服务器参数,由此服务器定时通过POP协议收取邮件,一旦发现有新邮件则通过SMS Push或者IP Push的方式通知你。如果你正在使用的email提供商不提供Push mail服务或者收费太高,则可以考虑选择一个第三方的Push mail提供商,如国内的尚邮(由巴别塔公司向大众免费提供),或者国外的Mail2Web (只支持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终端,不适合大众用户)。

Push mail在国外的发展


Push mail的兴起,是在美国9.11事件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移动商务的发展,并注重Push mail带来的便捷。最成功的是加拿大RIM公司,他们通过BlackBerry手机,将Push mail服务与终端结合,占领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而后各国运营商也开始提供Push mail 服务,如Cingular提供了XpressMail服务,KDDI提供了KeitaiOffice服务,Telefonica推出了 MailMovistar服务等

Push mail在国内的发展

2006年4月份,中国联通推出了"红莓"业务,在其CDMA网络上推广Push mail 服务,用户不但可以收发普通的邮件,也可以将图片和声音信息附加在邮件中,即时与朋友分享。一个月后间,中国移动也推出了其"黑莓"服务,当然,是与加拿大的RIM公司合作。台湾几大运营商也有“实时邮”、“任意邮”、“快递邮” 等名目繁多的Push mail服务。而香港的和记黄埔等运营商也在积极与国内知名的Push mail提供商巴别塔公司商讨技术授权计划。而国内最大的独立Push mail服务则是巴别塔公司从2007年初开始提供的尚邮(www.shangmail.com

由于国内运营商提供的Push mail不是资费太高就是使用不友好,给尚邮这样的独立第三方Push mail提供商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作者本人也是尚邮的忠实用户之一。不过使用下来依然有一些期待的改进:

  1. 由于一直使用基于IP Push的免费版尚邮,所以耗电相当严重,每天必须充电方可;庆幸的是尚邮刚刚推出了支持SMS Push唤醒GPRS连接的“久久邮”,虽然这种版本将来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不过我还是心中暗喜,毕竟一个月5元的费用相对于我宝贵的续航时间来讲,小菜一碟;
  2. Mail2Web虽然仅仅支持Windows Mobile终端,但是由于直接与MS Exchange连接,所以Push的不仅仅是email,还包括Calendar, Task, Contact list等个人信息,包含了Outlook的所有主流功能,而且还提供基于WEB的登录查看及管理,可谓一个不错的信息门户;希望尚邮能后来居上造福国内的用户啊;

——————————————————————————————

接着上面的话题,Push mail在国内有多大的市场?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未来市场,目前可能不大,只有少数的商务人士和刚刚开始用email的国际贸易个体户比较关注。不过发展了10多年的Email依然是互联网一大杀手应用,其移动版本的Push mail在克服了屏幕限制、流量资费、附件阅读等限制后,总有其出头之日,而且随着Push mail技术的不断完善,基于MS Exchange,Google Calendar,Plaxo Contact list,Wealink Contact list,MyTT Contact list等的个人信息的同步的集成,还有RSS订阅,天气预报,新闻咨询等更多信息的引入,Push mail将会演变成一种Push&Sync的技术平台,运行在其上的是用户个人定制的个性化信息及内容。

Push mail,仅仅是个开始,精彩还在后面呢……

作者:王利杰(Leo Wang),首发我的博客:Beta Show——创意·分享·互联网









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内容虚构,如有雷同,纯属狗屎运!

  1. Google的核心是关键字点击付费广告的商业模式
  2. 而广告主要来自其"Organize Information"的核心理念
  3. 吸引并留住越来越多的用户,创造流量的同时,个性化分析每个用户关注的“信息”(关键字)
  4. Google需要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在线产品,达到以上目的
  • 信息搜索(配合关键字广告策略,创造了互联网神话)
  • Gmail电子邮件(内含大量私人信息,更符合关键字广告策略)
  • Google Reader(大量用户关注的信息订阅,丰富的关键字都包含在其中)
  • Google Talk(注意啦,Google Talk的聊天内容都要通过Google的服务器中转,而且还可以保存在Gmail里面,一方面方便了你随时查看,更重要的是,方便了Google分析你的兴趣爱好,可谓一举两得哦,说不定哪一天,你跟一个朋友聊天,说下班后哪里吃饭,Google Talk就会主动告诉你位于××的××餐馆,而且这个建议会极大地得到你的认可……)
  • Google Docs(如果你所有的文档都放在Google Docs,那么Google就可以分析到你几乎所有的兴趣爱好)
  • Google地球(划时代的产品,用户聚集起来提供内容,所有的商业、商品、服务等信息都可以基于位置来展现;这个产品将来会创造出超过“关键字广告”的盈利模式;所有的企业除了要给自己的写字楼缴纳租金外,还要给Google地球缴纳“租金”,否则你就是不完整的:-)
  • Google地图(属于Google地球的先锋部队,可以快速普及,渗透市场,未来的盈利模式和Google地球一样;其实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关键字”广告)
  • Blogger(Google收购后并没有做什么值得一提的动作,不过Blogger是“创造信息”的平台,并非“组织信息”的产品,所 以Google不加重视也有情可原。不过Blogger背后是博客本身提供的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到了全民博客的时代,收集这些博客的信息并根据关键字广告 提供合适的“产品促销”就至关重要了)
  • Google笔记本(这种在线笔记本放你方便地把浏览到的在线信息“记录”下来并保存在Google帐号下,这又是向Google提交你的个人兴趣点的一步)
  • Google Picasa(除了Google自己的Image,Google还收购了Picasa。因为图片信息代表着不远的未来,这和文字信息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搜索技术有点区别而已,所以Google收购Picasa也就意味着他要进入这个领域,开始收集用户对于图片信息的喜好,并分析,以便在未来提供合适的“产品促销”)
  • Google Video(除了Google自己的Video,他还天价收购了Youtube,者都表示Google很重视视频背后的商业机会。这不是什么“付费流媒体 产品”,这同样是一个信息组织分析并推送合适产品的过程;这种A使用,B付钱的模式总是比A用A付钱来的容易,因为B期望A能通过别的方式消费他的产品, 即便A永远都不消费,但这并不能阻止B为A买单的行为)
  • Google Orkut(那是个类似于MySpace的SNS产品,不过Google没买下Myspace。但Orkut也是大量用户私人信息汇集的地方,Google整合的相关产品越多越容易留住更多用户,因为他们可以一个帐号行遍天下,多方便)
  • Google Dogball(虽然已经下线了,但是Google当年收购Dogball也表示着他想搜集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推送”,不过由于机构庞大,产品众多等各种原因,这个很有潜质的产品就这么消失了……可惜啊)
  • Google 网络硬盘(好像还没有推出,不过我想快了吧。网络硬盘存储的都是用户认为有必要保存或分享的文件,文件的种类很多,包括办公文档,图片,视频,软件,游戏,Flash动画等等。这些丰富的文件内容又一次暴露了用户的个人爱好,帮助Google进一步了解自己:-)
  • Google专利Google新闻Google趋势Google金融Google奖学金Google图书……所有的产品都是某 种信息的搜集或者组织,Google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Google服务器所记录的有用信息也越来越多。说不定真的有一天Google会告诉你你今天该 做什么,吃什么,去哪里,如何出行,约见何人……因为他知道的比你还多,他对你的了解要超过你自己!!!
未来,Google还会收购谁呢?我不是预言家,我也不是搜索引擎,我知道的信息很有限,所以我给出的答案也很局限。

我认为Google很有必要考虑收购Plaxo,因为Plaxo所拥有的都是每个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关系网”,或者说“通讯录”,一方面通讯录功能是Gmail最大的“瑕疵”,另外,通讯录是所有信息交互的关键环节,Google的诸多产品都要在某种意义上用到通讯录:Gmail(地址本), Gtalk(好友列表), Google Reader(Email分享), Blogger(友情链接),Picasa(相片分享),Youtube(视频分享),Dogball(虽然已经下线,但只能说是执行力缺失。Dogball和通讯录必然要结合才能提供更好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可以所,有“沟通”的地方就要有通讯录,有“分享”的地方也最好能有通讯录。

这时也有人会提到Linkedin等著名SNS服务。不可否认,Linkedin也有一定的被Google看上的可能,因为这里除了人际关系,还有大量的“用户简历”信息,这多么有价值哦。不过Linkedin和Plaxo有一个本质区别:Plaxo帮助用户维护现有的关系网、Linkedin帮助用户拓展现有的关系网!从Google的信息组织者定位来讲,他不需要“拓展”关系网这个功能,所以Plaxo更容易对Google形成互补。

随着通信终端(包括接入Internet的电脑、掌上电脑、手机、WiFi PDA、WiFi PSP等)移动化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移动的好处不言而喻,而缺点也非常明显——遗失、被盗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的安全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上(尤其是Google帐号下),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终端接入,同时也方便直接分享信息给多个好友。假设我的通讯录都存储在Plaxo上(被Google收购),那么我是否可以通过任何终端(比如手机)接入Google,并对其进行操作呢?这种在线的通讯录将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更换手机不必担忧通讯录问题,比如好友更新联系信息不必逐个通知——这些都是全自动的,比如分享信息的操作更加便捷并不受终端限制),Google收购Plaxo并借助Plaxo Mobile直接进入移动通讯录领域就相当于占据了另一个战略制高点……

不敢想了,太可怕了,当我所有的信息都被Google占据的时候,一旦我的Google帐号被盗,那我还能留下什么?我将失去我所有的文档、个人收藏、通讯录资料(这个更可怕)、甚至我的隐私(我的搜索爱好、不为人知的癖好……)。Google技术很强,但也不是没有被Hack过,未来网络化、移动化、信息门户化的生活我很向往,同时也很担忧。

Google收购Plaxo,我盼,我也怕!
很多人都听说过BlackBerry,我在前段时间的一篇日志创造一个“产品类别”,而非一个“产品”中也提到了这个广受好评的产品类别。

其实BlackBerry的成功有诸多原因,但是归结起来,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 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少而精取缔多而繁,化繁为简)
  2. 业务运营为主,硬件销售为辅(运营类业务更容易产生“黏度”,一劳永逸)
  3. 创造一个“产品类别”,而非一个“产品”(避免了与国际巨头的正面竞争,暗渡陈仓)
回顾历史:

事实上,诺基亚、Palm等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生产可以无线收发电子邮件的移动终端产品,不过,早期产品单调的屏幕色彩、过于简单的功能和蹩脚的键盘设计让消费者一度感到,这只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玩具。与这些大牌制造商相比,RIM也似乎并不具有优势,然而一直潜心于无线电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 RIM,却选择了适时的机会转变商业模式,从“卖设备”转为“卖无线电邮的中间件平台”。

从1990年到2004年,BlackBerry的销路破第一个100万,接下来十个月破了第二个100万;到了第三个100万的销售台数,仅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 如今BlackBerry的全球的用户已超过800万人;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30.4亿美元,净利润为6.345亿美元(当然这不是仅仅靠销售Blackberry终端所获)。

2002年11月,诺基亚开始把Blackberry邮件接收客户端成到它的手机上,作为一种软件功能来提供。这一步更映射了RIM给Blackberry定位的成功——业务为主,终端为辅。假设RIM一开始把Blackberry定位成一款手机,那历史就将重写!

其实,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Blackberry的成功在本质上并非“设备本身”的成功,而是“随时随地收发电邮”的理念的成功。

数据分享:

我们来看一些Backberry的数据:
  1. 过去的两年间,iPod给苹果带来了4倍的股价增长;Blackberry却给它的缔造者RIM公司(Research in Motion)带来了股价增长6倍的业绩;
  2. 《福布斯》杂志在“2005年全球20大高增长品牌”评选中,Blackberry品牌的增长率达到了36%,仅次于苹果电脑的38%,位居第二;
对比一些其他数据:
  1. 到目前为止,PDA市场已经遭遇了连续 6个季度的下滑
  2. Palm经历了多次的震荡,从分拆为PalmOne和PalmSource(今年7 月PalmOne重新复名为Palm)
如果说是功能多元化的智能手机夺去了PDA的生存空间,无线电邮设备的成功似乎无从解释,因为Blackberry的成功与并非多元化的产物,虽然Blackberry与时俱进地增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

一家之言:

Blackberry终端仅仅是Blackberry Push Mail解决方案的一个手持终端,方案中还包括了企业邮件服务软件及对应的收费策略,可以说RIM的利润来源是企业,而非面向个人的终端销售。

由于面对企业收费,其方案自然在以下各个方面都有所重点关注:
  1. 满足企业办公所需
  2. 安全、可靠
  3. 低运营成本
  4. 易于部署和管理
我把Blackberry的成功总结为:由于对企业信息沟通的准确把握及量身定制的Push Mail服务形成的商业模式品牌效应最终演变成“羊群效应”而带来的最终成功。

中国战略:

虽然目前Blackberry已经进入国内,但是依然有很大的机会空间留给了国内的竞争企业,我把以下企业都视为Blackberry在国内的潜在竞争对手,或者说以下企业都有条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Blackberry之路(他们最终是否会进入到智能手机领域呢,这是后话):
  1. RTX腾讯通 www.rtx.com.cn (腾讯公司出品 www.tencent.com
  2. 尚邮 www.shangmail.com (巴别塔公司出品 www.babeeta.com
  3. 无限立通 www.leadtone.com
  4. KeepC www.keepc.com
  5. MyTT www.mytt.com
  6. Wealink若邻 www.wealink.com
  7. Pica皮卡 www.pica.com
  8. Peptalk www.peptalk.cn
这些公司都是以Online业务运营为主的,又各自在IMPUSH MAIL网络通讯录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及用户积累,如果肯针对企业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实时信息沟通”服务解决方案(自然,方案中要包括类似于Blackberry的移动终端)则应该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产品类别

企业的信息交互有诸多方面,宏观来看不外乎:
  1. 客户关系管理、同事联系方式的查看及维护(涉及到员工个人,还有好友联系方式的查看及维护)——Wealink、MyTT
  2. Email实时首发——尚邮,无限立通
  3. 即时文字沟通、一定量的语音交互(Push to Talk)——RTX、皮卡、Peptalk
  4. 文件传送——RTX、皮卡、Peptalk
  5. 一些条形码的识别及传送(针对个别特殊行业,如物流等)——NeoMedia
  6. 移动定位及基于位置的服务(针对个别特殊行业,如物流等)——灵图
假设以上提到的任何一家公司开始推出一种新的类似于Blackberry的企业即时信息沟通解决方案,方案中配备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包含上述功能的服务器软件、及员工随身携带的便携式终端(可支持CDMA 1X无线数据接入,假设起名为iMove),终端可做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送给企业,则有可能成为中国的Blackberry。

由于国内手机芯片技术及整机解决方案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台iMove设备,即便配备320×240的QVGA触摸屏,QWERTY全键盘,最好用的梅花汉字输入法 成本应该在100美金以内(或者更低),配合服务器端,在iMove终端加入定制的即时通讯及OA客户端软件,配合CDMA 1X无线接入技术(UIM数据卡,不可以进行语音交互),则可以实现真正的移动办公,其办公效率还要高于现在的Blackberry,价格也便宜许多(移动的Blackberry Push Mail套餐最便宜的要将近300元,而CDMA 1X无线上网卡的无限流量包月最贵也才200元,个别省市只要100元/月)

当这种策略取得成功的时候,iMove即可作为一种客户端服务软件,冠冕堂皇入住Symbian、Windows Mobile、Palm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就像Blackberry软件进入Symbian 那样。

所以,在当今的Web2.0沉寂期,需要有公司站出来引领创新,在中国推出iMove这样的新产品类别,开创新的蓝海。尤其是腾讯这样的具有优良资产的大企业,更应该改变RTX目前的操作模式,引入终端概念,提供真正的Real Time eXchange,因为目前这种不能移动的交互如何称得上实时?另外,中国联通也应该支持这样的策略,这才能进一步体现CDMA 1X比GPRS的技术优势,可能抢先一步盘活CDMA 1X市场,为将来顺利演进到3G做好铺垫,因为iMove用户就是未来的3G用户!

结束语: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型公司成功的关键就是“理念的创新”,而非功能的丰富。BlackBerry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案例就是苹果公司“iPod+iTune的商业模式”成功带动了整个数码音乐播放市场。

备注:BlackBerry(黑草莓)的名字起源于1998年,RIM的品牌战略顾问认为,这种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挤在一起的小小的标准英文黑色键盘,看起来像是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就起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名字。

笔者:王利杰(Leo Wang - http://betashow.wealink.com , Betashow2006@gmail.com

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曾鸣上任的第一把火 烧的非常好啊,雅虎中国更名为中国雅虎的过程也就是表达了“决策机制”的彻底本地化的转变。如果如其所说,是总经理负责制的话,那么未来的中国雅虎就看曾鸣的了,马云和杨致远只是他的“可利用资源”而已。

回头再看,中国雅虎始终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控股集团的“达摩五指 ”之一,这个角色逃脱不了其战略布局一定要在阿里巴巴的全球战略之内。所以中国雅虎未来的走向势必与B2B有所关联。

根据一则报道曾鸣上任后,中国雅虎形成了"三驾马车"式的结构:由中国雅虎副总裁李俊凌担任社区及资讯事业部总经理,主要负责新闻资讯个人空间社区群组垂直频道等业务;由中国雅虎副总裁张忆芬担任搜索事业部总经理,负责网页搜索搜索竞价雅虎百业窗个人软件等业务;而中国雅虎副总裁沈建明则担任通讯事业部总经理,负责邮箱雅虎通网站首页等业务,并同时继续兼管公司市场、公关和业务发展工作。

可以看出,庞大的中国雅虎确实包括了目前中国互联网大部分的主流业务模式,那么今后的中国雅虎如何更好地在“贴近用户”的同时又配合好“阿里巴巴的全球战略”?最关键的是博学儒雅的曾鸣教授如何超越“三好学生干不过社会青年 ”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在阿里巴巴,这是个问题,尤其是谢文的悲情离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也打破了我们对当年雅虎中国的唯一期望。著名IT评论家Keso曾经在他的Blog中说过:“谢文不是一个擅长玩儿政治的人,但阿里巴巴的文化恰好极其政治化,个人崇拜、宗族观念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无出其右。谢文慢慢会发现,他的权力,可能比不上他手下的兵。所以,我很纳闷,那么多人对谢文执掌雅虎中国表示乐观,乐观得起来吗?”,那么曾教授擅长玩儿政治吗?我不了解,不做评论。所以以下仅仅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从产品布局、企业文化及运营策略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上是导言,都是废话,而且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不一定准确,请读者自行辨别;

下面是正文,不过也不一定就不是废话,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1. 中国雅虎的中年问题:雅虎的中年问题是一个全球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雅虎。中年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体现在“创新力”的不足。而Google就是靠这一点起家并快步如飞地突破500美金/股的。创新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能力!所以雅虎缺少的不是创新的能力(人才),而是创新的精神(由机制决定的文化)。未来的中国雅虎,是否会在公司制度方面鼓励创新,引导创新文化,激发雅虎员工的潜质,让雅虎活力重现?
  2. 中国雅虎的领袖地位:创新重来就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的事,创新是整个产业的精髓,尤其是朝阳产业。在美国,Web2.0公司的梦想不一定要IPO,大部分Web2.0 startups都希望自己能被Google或者Yahoo买下(或者领养),这个目标比IPO更现实。而Google和Yahoo甚至Microsoft都不遗余力地争相出手,将具有创新并对自己有一定战略互补的Startups收入囊下。这更激发了越来越多的New player加入到创新的行列,追逐着自己的Millionaire甚至Billionaire梦想。而中国,几个互联网大佬的做法确与美国大大相反,他们喜欢Copy而非Acquiring,所以很多中国的Web2.0 Startups创业之初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万一腾讯也做类似的项目该如何?”、“万一百度模仿你该如何?”、“万一新浪学你该如何”?更另人无语的是最近的“Google生活搜索 ”产品的推出,让曾经风骚一时的酷讯顿时乱了阵脚 。我想中国雅虎既然有雄厚的实力,而又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大(起码是个老兵),为何不重树自己的领袖地位,让无数具有创业梦想的Web2.0 startups一开始就将“被中国雅虎收购”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通过这种战略互补产品的收购,也可以缓解“雅虎的中年问题”,为中国雅虎带来更多的创新DNA(当然,为了保证创新DNA的鲜活,最好不要全资收购)。目前国内还是有很多非常有创意的Web2.0 Startups与中国雅虎可以形成战略互补。当别的门户网站都在加紧人力Copy的时候,中国雅虎何不轻松并购快速整合,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领袖地位树立、战略产品互补、创新DNA引进;所以,俺建议中国雅虎成立“天使投资部”,做中国Web2.0的天使;
  3. 中国雅虎的产品改革:雅虎还是一个广告收入为主的互联网公司(Google也一样),所以,起搜索产品引导的竞价排名广告服务依然是重点运营的产品,这毋庸置疑。而今后就是要设法提高这部分的收入,其他所有产品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Google目前的基本策略也是通过各种免费产品带来人气和流量,通过广告点击转化为收入。)中国雅虎目前分立在三驾马车的一箩筐业务其实也都是围绕了这个核心,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面临者尴尬的局面。社区做不过天涯、腾讯;新闻做不过新浪、搜狐;IM做不过腾讯、MSN;个人空间做不过百度、腾讯;音乐做不过百度;邮件做不过网易;搜索做不过百度……其实这跟阿里巴巴的“气势”是有很大反差的。阿里巴巴旗下的其他“达摩三指——淘宝、支付宝、阿里巴巴”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独领风骚的,即便是最新成立的“阿里软件”也快速引起了微软的关注 ,可谓“后生可畏”。中国雅虎能否有此造诣?对此,我有如下简要的建议:
    • 雅虎通转向Jabber通过雅虎一贯的较为友好的UI来吸引用户通过雅虎通与MSN、Gtalk连接;而且雅虎通也要顺应客户端应用Web化的潮流,推出Web版的IM(参考Meebo ),将此Web IM整合到中国雅虎首页的右侧并一如既往地通过次Web IM整合中国雅虎的其他产品
    • 雅虎邮件,目前的基于AJAX的Web Email Client简直是太棒了,暂时在技术上领先于所有的竞争对手,3.5G的空间虽然无法与美国的无限量空间相比,但是在国内也很有竞争力了。但是雅虎电邮的市场效果不怎么样。为什么?因为1)不支持POP,这阻止了很多Email资深用户,这些人平时也是生活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影响了更多的人不使用Yahoo;2)乱码问题,暂时Yahoo邮箱与一些其他邮箱总是有乱码问题(不过Gmail也有类似问题);3)习惯问题,虽然很多人有多个email地址,但常用的很少改变。所以强迫一个人转换email的成本很高,索性不如瞄准刚刚开始上网不久的青少年及换地址成本很低的大学生。雅虎邮件还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服务,而且做为关键字广告的重要阵地,其战略意义不可忽略,所以中国雅虎应该不遗余力提高雅虎邮箱的竞争力,建议如下:1)将空间提升到无限量;2)WealinkMyTT 等SNS服务商合作,提供通讯录地址的互通,方便用户收发邮件并管理通讯信息、人脉关系(甚至可以考虑收购部分股权)3)不可否认,在某些领域应该向Google reader学习,将Blog阅读与Email功能更紧密地结合(这点与抓虾 合作更现实);
    • 雅虎音乐,要做就做的彻底一点,既然已经中国化了,就不要向百度那样遮遮掩掩,直接进入Kugoo 模式+Pandora 模式,以Web形式展现一个P2P的在线音乐播放及下载平台,同时做一些版权购买、产业联盟的事情(学习iTune)为长远打算
    • 垂直搜索,收购酷讯 ,整合到中国雅虎的门户中。在中国要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带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的Web2.0 startups与谷歌,百度,腾讯等竞争——非中国雅虎莫属
    • 图片分享,收购Yupoo ,Yahoo收购了Flickr,中国雅虎可以收购中国的Flickr,那就是Yupoo,关于Yupoo的有点我就不提了,可以直接登录去体验,不过至少比中国雅虎的图片分享服务好多倍;
    • 雅虎本地,其实还是不如大众点评网做的好,该模仿还是该收购,这是个问题;——我支持收购;
    • 雅虎空间,Blogbus 相比,差很远;下一步该怎么走?也是个问题;——我支持收购;中国雅虎收购Blogbus Wealink ,除了可以弥补本身相关业务的不足,带来更多创新DNA外,还可以增加诸多新的“杂交”业务出来,比如更加真实可靠的“实名博客圈”、质量更加高的“内容提供者”、由此顺便增加雅虎通(Web IM版)的注册率、活跃度及在线率;
    • 雅虎知道,肯定不如百度知道火。不过如果中国雅虎收购Wealink,另一个受益点就是Wealink上广泛的专家群体(目前是Wealink公告的活跃用户)成为雅虎知道的内容贡献者;
    • 雅虎视频,虽然视频分享站点没有公认的盈利模式,目前仅仅是Youtube 16亿卖给Google创造了一些神话。不过不可否认未来视频分享对草根网民生活的重要意义,而在线视频编辑的功能更是让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胡戈。所以Yahoo在美国收购了Jumpcut……中国雅虎也可以收购比Jumpcut更适合中国用户的Sayjoy 这样的Startup,并整合类似于Tudou6Rooms56.com优酷 这样的中国Youtube,配合Wealink、Blogbus的一些基础业务集成,来提供最具使用价值的中国Video Sharing业务;
  4. 中国雅虎的资金来源:说了这么多收购,要钱啊,哪里来?如果阿里巴巴真的上市成功,那么作为一家公共企业,就不可能向中国雅虎提供资金,所以自身的造血功能就更重要了。由于中国雅虎的主营业务“关键字广告”不可能一夜之间超过百度和谷歌,所以寻找其他的造血机制就更为迫切。我觉得中国雅虎可以参考携程模式,进行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盈利(这也是阿里巴巴的专长)。个人认为目前还可以涉足的领域是基于长尾理论的“个性化定制 ”,如杭州的卡当Show517 ,经由中国雅虎的营销渠道,这种个性化定制模式可以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5. 中国雅虎的移动战略:未来的世界是个人移动终端的世界,目前互联网的巨头都开始了攻占个人手持设备的步伐。当前,用户可不同程度接受的移动应用有:Push Mail、Mobile Map、Mobile Search、Mobile IM、Mobile RSS Reader、Mobile Blog、Mobile Address Book、Mobile SNS、Mobile Music、Mobile Video等。雅虎可以凭借其犹存的品牌号召力,率先于Google Phone之前推出“雅虎手机”,内置雅虎一系列的移动应用,并通过手机的B2C销售(直销)获利;由于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定制一款“雅虎手机”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只要这个雅虎手机一开始具备“网络通讯录”这样一个杀手级应用,中国雅虎就可以掌握大半个未来,因为通讯录是用户所有信息的“载体”,也是用户黏度最核心的体现(QQ的黏度在于那个网友的通讯录;而WealinkMyTT 这样的服务体现的是真实关系网的通讯录,其黏性不可同语),所以具备网络通讯录的“雅虎手机”的出现,将是雅虎占领移动领域,赢得未来的关键一步;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没什么不可以的,只要你有勇气。配合中国雅虎的品牌、资金、团队及马云光环资源,加上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与海纳百川的包容力,中国雅虎的再次崛起指日可待。

至少,中国雅虎是目前唯一真正“本地化”的一直团队,具备了崛起的核心条件。而我前段时间还撰文发表观点,认为:本地化只有一个核心要领,其余的都是对这个要领的配合而已,这个要领就是“决策的本地化”,为了实现决策的本地化,你需要有本地人才,本地市场调研,本地办公室,本地域名,本地服务器,本地语言,本地客户……看看谷歌有什么?除了“决策本地化”,其他貌似都有了。而所有谷歌已经具备的本地化条件当中,除了没有实现“决策本地化”之外,还有一项最缺失的,就是“人才本地化”,这是决策本地化可以得以的第一优先级条件。”,这就是我认为谷歌无法超越百度的核心理由

其实中国雅虎还有很多可以考虑合作、并购、投资的对象,这些业务对中国雅虎的再次崛起将有很大的互补或借鉴作用:豆瓣KeepCCity8i机器人3G门户Vogins尚邮蚂蚁CgogoK68.cn


希望中国雅虎在更名之后能像所有的成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样,重塑辉煌!

作者:王利杰(Leo Wang -
http://betashow.wealink.com , Betashow2006@gmail.com

2007年5月28日星期一

你如何称呼你的iPod?
你如何称呼你的BlackBerry?

虽然iPod是一款功能尚不如其他MP3 Player全面的音乐播放器;
虽然BlackBerry是一款功能尚不如其他智能手机完善的编写通讯终端;

但是,他们在各自的用户心目中所树立的地位不是某个产品类别下的特定品牌产品,而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产品类别,所以他们更喜欢将iPod称呼为iPod,将BlackBerry称呼为BlackBlerry(或者BB),而不是直呼为我的MP3播放器,我的手机。

当你购买了三星的MP3播放器或者Nokia的智能手机后,你会如何称呼他们?

这就是我想谈的一个观点:创造一个“产品类别”,而非一个“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革命带来的产品革命正在快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科技的商业化过程也在逐步缩短。尤其在电子产品领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了97年万元PC到现在的千元便携的演变;科技的进步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实惠”。

似乎,核心技术已经不再是留住消费者的主要手段,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企业定位于“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提供核心技术给品牌公司,由品牌公司进行产品包装、生产、推广、销售。也就是说,任何品牌公司都可以通过几乎相差无几的成本取得“技术支持”。

如果背后的技术是“同质”的,是什么帮助品牌公司留住了众口难调的消费者?

我的答案=1)准确的用户定位+2)出众的核心功能+3)精致的产品设计+4)友好的用户交互+5)创新的产品类别

  1. 由于具有了准确的品牌定位,所以可以针对用户需求设计出独到的功能诉求点,比如:针对年轻未工作大学,大专学生设计的移动即时通讯终端
  2. 由于了解了核心的功能诉求点,就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将核心功能设计的更加出众,比如:将移动即时通讯手机中内置所有主流的即时通讯软件(QQ、MSN、Popo、Gtalk、Skype等);并设法将这些客户端与手机通讯录完美集成,设置成开机默认隐身登录,让用户直接在主界面即可方便操作即时通讯的文字聊天、语音短信、留言、文件收发等功能;配备方便的IM帐号蓝牙交换机制(电子名片),方便同学之间互换QQ号或者其他IM帐号;甚至提供一个独有的IM服务,帮助用户完成左右IM帐号及好友列表的集成,形成融合通讯的汇接点(掌握用户好友列表才是最大的黏度);基于移动IM提供GPRS Push to Talk功能,帮助用户节约话费;最后还可以提供蓝牙或者USB的方式让学生接入宿舍的PC或者便携解决个别学校上网不方便的问题……
  3. 之后就要考虑精致的产品外形设计(Industry Design),由于了解目标客户的特质,所以工业设计的趋向也容易把握,比如:可以通过在学校中举办ID设计大赛,一方面预推广产品概念,另外也是要坚信最好的创意在“民间”的实事,最后确认使用用户评价最高的前几个方案;这样的方案设计出的产品上市后也更容易取得用户的认可,尤其是曾今投票的用户(他们会留下email地址,企业可以通过email直接告知用户产品上市的消息)
  4. 友好的用户交互,这个需要好好向Apple学习,比如:能一步做完的绝不要求用户两次按键;核心功能尽量配备独立按键或者快捷键;提供基于WEB的虚拟界面供用户前期参与测试,搜集意见,完善最终上市的产品……
  5. 最关键的一条,给产品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创立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就像iPod和BlackBerry那样,比如:叫做“iMove”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第一个版本可以牺牲手机的基本语音通信功能,而仅仅配备GPRS或者CDMA数据功能(有点像移动或者联通提供的无线上网卡SIM卡),等产品知名度打响後再升级到支持手机基本功能(BlackBerry最初也不支持手机功能,仅仅用来收发Email,iPod对视频的支持也是近期的版本才具备的)

好的产品类别可以一炮打响,然后逐步更新换代提供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些功能可能前期就有,只是“屏蔽”掉而已),逐步形成对既定产品类别市场的竞争。比如上面提到的iMove-移动即时通讯终端逐步演化为一个以IM见长的智能手机,冲击Nokia、索爱、Moto等的智能手机市场。

作者:王利杰(Leo Wang - http://betashow.wealink.com , Betashow2006@gmail.com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我被google面试后——回答“谷歌如何打败百度?”

我被google面试后——回答“谷歌如何打败百度?”

谷歌盗用搜狗的词库,让我对谷歌的印象分大打折扣,所以这篇酝酿已久的文章就此出炉了:

若干个月之前,Google的中国分公司谷歌人力资源部一位MM给我来电,说看了我的简历,希望安排一次电话面试,面试官是美国总部的一位华人,可以讲中文但面试过程会涉及到英文,虽然当时我对自己的工作相当满意,不过我还是决定接受Google的面试,人家每年上百万的简历,能跳出你来给个电话聊聊算是看得起你了。於是我答应了在那个周五早上9点等待一个美国华人从Google总部打来的长途电话,对我面试。

电话如约而至,一位男子的声音传来“Hello, is that Leo?”,“Yeah, sure, I’m Leo…”在接下来60分钟的交谈中(本来我被通知是30分钟,所以我以为不会耽误我参加930的重要会议),他没有跟我说半句中文,而且用熟练的提问方式与我交谈,我也算应答自如(还好我有2年多的华为国际市场部工作经验,应付口语还成,后来雅思口语部分考了7分,我比较满意)。不过时间一再被拖延到10点,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正好听到那边有电话铃声,然后他让我Hold on10几分钟,最后我不得不挂断跑到会议室向老板致歉,交通堵塞云云。针对那个问题,我情急之下回答是“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because I don’t have solution yet”。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你认为谷歌如何能在中国打败百度?

这个问题我当时就想,我要花时间写一篇Blog来整理一下思路,可当时我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我本就没有方案,而来用英文应变的能力有点跟不上,索性说不知道好了,无所谓,反正那个职位是北京的,而且我在上海工作的还挺好的(我向来有Q精神)。

今天在上班的路上,我想到了一些解答的药方(不一定是良方)。

谷歌为什么在中国会失败?

让我用一个很俗气的方式来回答:“因为谷歌在中国仅仅做了一些汉化的工作,而非本地化”。

那么,何为本地化?

我认为,本地化只有一个核心要领,其余的都是对这个要领的配合而已,这个要领就是“决策的本地化”,为了实现决策的本地化,你需要有本地人才,本地市场调研,本地办公室,本地域名,本地服务器,本地语言,本地客户……

看看谷歌有什么?除了“决策本地化”,其他貌似都有了。而所有谷歌已经具备的本地化条件当中,除了没有实现“决策本地化”之外,还有一项最缺失的,就是“人才本地化”,这是决策本地可以得以的第一优先级条件。

那么,何为人才本地化?

我认为,人才本地化也只有一个核心要领,其余的都是一对这个要领的补充和支撑。这个要领就是“任人唯贤”,注意,没有人规定,贤人一定要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毕业于欧美或者至少是中国的名牌大学、具备近10年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本学校连续拿一等奖学金、对Google的职位特别重视、最后还愿意居住生活在北京?这些条件都具备的人不一定是贤人,而贤人不一定是高材生,不一定品学兼优,不一定德才兼备(Apple的创始人Steve Jobs是个相当不厚道的人,很多人可能仅仅看到他光鲜的一面,这个我们今后可以慢慢探讨)

我有个朋友,早些年收到eBay的邀请去管理一个部门,他提出一个条件,否则就不接受这个Offer,这个条件就是“我去了这个部门就会炒掉所有的部门成员,然后自己重新招一批来!”对方问,为什么?答曰:“因为我不相信专业英语8级的好学生能懂中国互联网;他们如何与淘宝的那些“土人”竞争?

我很认可这个说法,既然你进军中国,你就至少要说中文,坐在中国的办公室口吐英文,衣着光鲜(虽然我也喜欢这样的日子,小资情调作怪),还要更那些成天泡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土人”们竞争?靠什么竞争?靠电子邮件?靠新闻稿?靠美金?靠什么靠?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好学生干不过社会青年。不是吗?案例比比皆是,尤其是经典的谢文离职雅虎中国,更能给人无限启发。

Google的优越感问题

我再来说说Google的优越感问题。前段时间我由于工作需要,打算寻找一些提供移动搜索技术及运营的公司,内置他们的业务到智多微电子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为下一代智能手机增加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移动搜索!

结果呢?我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谷歌负责无线搜索战略合作的人的名字,联系方式并设法与之联系,最后……鸟无音讯!

1. 我登录谷歌寻找他们的总机号码,找不到

2. 我到若邻搜索谷歌员工(Wealink,中国的LinkedinSNS第一,我经常在这里找到我的合作伙伴),不是无果,而是结果太多,因为每个人都给自己写个关键字:Google,看来google已经不代表一个公司,而代表一个互联网现象了,放弃这条路

3. 我搜索到一条新闻,讲Google与中国移动如何战略合作提供移动搜索的,找到了一个叫Andy Tian的人,是负责无线搜索合作的,有了名字,搞定第一步

4. 我找到当时通知我面试的那位MM,请他帮我转发邮件给Andy Tian,表明来意,希望商讨一下合作可能性

5. 鸟无音讯!

6. 我又在Linkedin搜索Andy Tian,据说Google大半都注册Linkedin,找到了。但是Linkedin不提供直接联系,要付费的,我只能找人转发我的连接请求

7. 为此,我又通过别的途径认识了一位在Linkedin有丰富资源的老外,他长期在中国,创建了Mobile Monday,请他帮我转发了要求

8. 同时,我请北京的另一位朋友转发连接申请,虽然影响力不如Mobile MondayBruno先生,但是他的3G部落也在中国小有名气,他就是王子元,航海家手机浏览器的开发者

9. 最后,都无果……

10. 结果,我老板(公司VP)到北京见了百度

我想,即便找到Andy又能如何?他铁定没有决策权,在中国,除了中国移动,还有谁能引起Google(或者说谷歌)的重视?Google,你真是高姿态,牛!奉劝有打算与谷歌合作的企业,放弃你们的想法,集中精力找找别的吧,无线搜索还有百度和Cgogo呢,需要的话我帮你们介绍啊,找谷歌就是碰壁,碰的一塌糊涂!这个年轻的公司太高傲了,或者说谷歌跟们没决策权,找了也没用。有本事你到华尔街找Google的股东去,让他们引荐还有点希望。

谷歌如何成为中国的Google

前面是铺垫,现在才算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了吧。

1. 最难的一步:为谷歌找个有决策能力的本地企业家来(他可以不懂英文,找个翻译帮忙就是了)。我觉得开复是个儒家的学士,是个教育家,公益事业家,令人尊敬的人生导师,但他不是企业家,尤其不是中国的成功企业家。我认可的几个事业成功的企业家如:任正非(我的前任老板)、Steve Jobs(苹果的创始人)、胡祥(我现在的老板,智多微电子的创始人,总裁,首席执行官)都有一种特质,就是“霸道”,你别说这种其实虽然让你有时候挺郁闷的,但是对企业的发展来讲,霸道才是王道。而这种霸道如果配合了“战略敏感”那么就所向无敌了,成功是迟早的事情。

2. 人才本地化:人才本地化首当其冲就是将谷歌的办公语言改为中文,除了少数几个需要频繁向美国汇报的高管在跟美国汇报的时候可以使用英语以外,其他人用中文沟通。招聘的时候不把英文做为任何考核项目,能说最好,不能说拉倒;其次就是扩大候选人范围,缩短面试流程,在各个主要城市快速设立本地办公室,满足本地人才需要;在中国,有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比如5G论坛的各位活跃分子(5G的兄弟们,我爱你们,哈哈)

3. 市场本地化:有了本地化的人才,就可以充分分析本地化需求,开发本地化产品,然后尽快本地化决策,本地化运营,本地化推广,本地化合作,本地化联盟

4. 放低姿态,广泛合作:由于具有了本地化的人才,了解中国市场,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在互联网领域形成一张无形的网,通过SNS理论让谷歌的员工连接到中国互联网所有的企业老板,那么谷歌就能在中国展开新一轮真正属于谷歌的收购,兼并,合作,发展,并最终战胜百度(打个比方,如果谷歌输入法愿意与若邻合作,推出若邻版的输入法,词库包含了在若邻所有注册的真实姓名,那么若邻100万用户使用这个输入法输入任何其他若邻用户姓名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不是吗,干嘛盗用人家搜狗的词库,搜狗有的谷歌都有,而若邻有的谷歌就没有了)。在中国谷歌可以合作或者收购的企业太多了,我熟悉的就有:若邻博客大巴KeepCMyTTSayJoy抓虾航海家欧飞智多微电子等等(认真想想,合作空间巨大)

补充:其 实我对百度并无太多好感,因为作为一家盈利的企业,打败谷歌的企业,百度在有些做法上很让他的客户伤心,但是没办法,垄断嘛,总是要牛一点,不是吗。如果 他欺负了你你还要去找他合作,那就只能说明少了他你还是不行,承认吗?那么多中小企业集体抗议,何必?用脚投票不更好?可他们不能,因为谷歌替代不了百 度,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本文作者:王利杰,转载后请发email告知并注明出处。(betashow2006 at gmail dot com

如果对外企互联网在本土的失利很感兴趣,您还可以参考好友顾迅的一篇老文:跨国互联网企业缘何在华集体失语"与李彦宏在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